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小手艺也能有效切除脱贫攻坚大痛点

[ 作者:冯涛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10-22 录入:吴玲香 ]

2013年,贵州省启动“锦绣计划”项目,致力于妇女手工产业脱贫,成立了1000多家妇女特色手工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培训绣娘6.5万人(次)。目前贵州省从事手工产业及辅助行业的妇女近50万人,妇女特色手工产业产值已达到60亿元。(10-19 人民网)

贵州实施“绣计划”项目,以合作社的方式联接家庭妇女,通过培训绣娘6.5万人,带动50万妇女就地就业,产值达到60亿元,开拓农村群众奔康致富路。

小手艺切除了大痛点。农村困难群众如何发展产业致富始终是扶贫干部思考的重点,贫困群众缺乏致富技能和产品如何对接市场也是其心中之痛。然而贵州针对这一实际,通过合作社等方式,实施锦绣计划”项目,通过培训骨干的方式,带动妇女利用巧手解决了就业问题,同时合作担负起了织绣的销售任务,让群众在不离家中抱团致富,增强了发展的内生动力,构建了解致富的产业链。

小手艺正为群众致富开道。不仅是贵州,通过妇联组织搭建平台,通过织绣手艺的传送,为群众开拓致富之道,做强了产业,而且在成都的清源社区,也看到了这样的织绣场景,通过社区搭台,专业人士授教,培养了一批批织绣、茶道技师等,在向市场输出技术人才的同时,安置了一批残疾人员和再就业困难妇女就业,领办了自身的企业,在为群众寻找致富之路的同时,做强了集体经济,反辅于民。

小手艺要在传承中做大。贵州的“锦绣计划”和成都清源社区从小手艺中发拓致富的经验值得借鉴。因为在贫困地区生活的群众,都有各具特色的小手艺,需要扶贫干部在对接市场中予以发掘。既通过合作社的方式,加强技能培训,以骨干辐射带动贫困群众就业,也要主动对接市场和乡村旅游的发展,拓宽手工产品的销路,在满足市场需求中做大品牌,在促进群众致富中传承各具特色的民族传统工艺,把资源变成资本,撬动群众致富的热情。

致富奔康时间紧任务重,但致富的路就在我们帮扶干部的足下,因而要立足实际,把扶贫与扶志扶智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在拓宽路径,实现群众脱贫增收的目标。

(作者单位:盐亭县审计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