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永久脱贫需帮贫困群众“破茧”

[ 作者:许勇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8-29 录入:吴玲香 ]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正式公布。《意见》在工作要求部分明确指出,要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当前我国存在的3000万左右农村贫困人口,除因病因残至贫外,很多是因内生动力不足致贫,脱贫困难指数较之前大大增加。

部分贫困群众之所以内生动力不足,有的是因为思想上消极懈怠,怕吃苦、怕受累,畏难情绪和“等靠要”思想严重,习惯了接受政府“救济”,“不想富”,更“不会富”,根子上缺乏“破茧”的勇气。有的虽然心里想要致富,但自身学历低,也没有自力更生的专业技能,个人能力有限,空有一腔“破茧”热情,缺少“破茧”的能力。有的虽有一定“破茧”能力,但并不看好本地产业的发展前景,认为当地产业单一,技术落后,基础薄弱,上面几辈人的努力都没摆脱贫穷的困境,个人拼尽全力也不一定能取得什么实际成效,失去“破茧”的信心。

马斯洛认为,“人并不是被浇铸或塑造成人的,而是依靠自身实现潜能的,环境对人的成长像土壤、阳光和水对于植物一样,只能促进潜能的现实化。”要真正帮助贫困群众实现永久性脱贫,除了给钱给物解决贫困群众基本温饱问题,更需深入挖掘群众的致富潜能,帮助贫困人口营造从内部“破茧”的条件,让群众拥有先“飞”的意识,促使他们做出“先飞”的行动。

应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对群众的教育引导作用,树立脱贫致富的标兵和典型,邀请身边的致富带头人讲致富经历、谈发展思路,通过示范带动,鼓舞贫困群众战胜困难的信念,点燃群众主动“破茧”的热情。应帮助贫困群众学习实用技能,在对贫困地区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利用本地“乡村夜校”、“讲习所”等平台,整合技能培训项目资源,将生产经营、社会服务等技能培训与产业、就业需求相结合,开设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让贫困群众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切实提高贫困群众的“破茧”能力。应找准贫困地区“贫”根“困”源,立足本地实际,开展因地制宜的扶贫项目,宜居则居、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培植地方特色产业,拓宽贫困群众致富路径,扫除扶贫工作障碍,让大家看到扶贫成效,树立基层组织威信,增强贫困群众的“破茧”信心。

鸡蛋从外部打破是食物,从内部打破是生命。当下,面对脱贫攻坚剩下的“硬骨头”,各级党组织要按照《意见》要求,下大力气,帮助贫困群众从内部打破鸡蛋的壳子,切实为广大群众勤劳致富、自力更生提供必要条件。

(作者系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委常委、组织部长)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