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根治基层“痕迹主义”需找准病根

[ 作者:何璇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8-08 录入:吴玲香 ]

据媒体报道,中部某省一个乡镇近日举办了一次“脱贫攻坚资料大比武”,活动要求各村第一书记协同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准备2014年以来的所有脱贫攻坚资料,到镇里进行比赛……专家指出,“痕迹主义”在基层流行,已成为形式主义的新变种,当引起高度重视。(8月1日,光明日报)

当前,以“痕”论政绩、假痕、虚痕现象在基层工作中屡见不鲜,主要有三种表现。一是照搬照抄。一些基层的文件材料、领导讲话、宣传标语大量雷同,抄袭成风。二是投机取巧。调查发现,某地基层人员为应付上级“发送位置”的要求,利用软件“功能漏洞”把位置调整到村。三是铺张浪费。在基层,材料冗杂现象普遍存在,如一个贫困户一份档案页数就24页,搞一次“卫生清扫”也需要9份档案,图文并茂的材料后是纸张和墨水的严重浪费。

基层干部真的都乐于搞“痕迹主义”吗?答案可能是否定的。如果不是迫于无奈,谁都想踏踏实实在岗位上干出点成绩,而不是将大把精力用在编写材料上。可是由于地方上的要求,有的基层干部早上一上班,就要挨个在政务APP上“打卡”,在N个微信工作群里签到,每天上报各种材料……很多时候,不少基层干部厌烦形式主义,但在实际工作却不得不搞“痕迹主义”。

工作干没干,材料需完善;干得好不好,材料不可少。上级的检查督促,查看痕迹材料是必备程序。很大程度上,有相应的材料支撑,则说明做了相应事情,若连支撑材料也没有,只凭“口报鲤鱼三百斤”,自然不能让查检组信服。由此一来,痕迹材料成为必备,让痕迹材料为政绩说话,成为基层干部干事的凭证。

要杜绝这种新形式主义,关键在于检查方式讲科学、重实效。首先,检查要多些暗访,少一些事先“详细通知”;其次,检查少看材料,多实地考察;再次,在考核标准上除了必要的工作档案,不要求事事留痕、处处留痕,降低材料在考核分值中的比重,多向实绩倾斜。建立起一套科学全面的检查方式和考评办法,才能让“痕迹管理”回归正常,也才能激发起干实事的劲头。

(作者单位: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编委办公室)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