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痕迹主义”何时休?

[ 作者:林鸿飞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8-06 录入:吴玲香 ]

时时处处都要拍照片、拍视频、写材料,以应对上级检查。这种做派发展到极致,就成了“痕迹主义”。日前,某地一乡镇举办“脱贫攻坚资料大比武”,脱贫实效如何尚不得知,铺了一地的资料却格外晃人眼,也再次引发了公众对“痕迹主义”的讨伐。(2018年8月6日,浙江新闻网)

所谓“痕迹管理”是指在各种管理工作过程中,从时间和管理内容方面,不留间隙、空白或死角的缜密的工作记录。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干事创业要有“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要向党和人民群众“交得了差”,就得要实实在在、规规矩矩干好工作,才能留得下“痕迹”。而“痕迹管理”就是党员干部干工作、做事情是否扎实深入、务求实效的有效印证,从而让党组织全方位了解党支部负责人的工作业绩、组织生活等方方面面。

痕迹化管理,做好记录备查,本身是为了更好地落实工作。然而,各部门都要求干部学习、工作“留痕”,将“专本专用”纳入检查考核,从上到下,层层加码,越到基层本子越多。一年下来,基层干部看似忙忙碌碌,其实大量时间花在转抄转摘上,做了“表面文章”

“痕迹主义”何时休?笔者认为:从“上”,不要片面依靠材料检查工作。真把材料当成抓落实的全部,就上了下级形式主义的当,也露了自己官僚主义的“马脚”。片面注重数字量化,实际上是图省事。多到实地看看,多与百姓聊聊,才能捞到“干货”。从“下”,要端正为民服务的心态。面对考核,要明白这是在督促抓落实,应该以此倒逼自己把精力花在“把活干好”上,而不是挖空心思造“痕迹”。否则,我交材料,你看材料,上情下情一纸牵,抓落实岂不成了纸上谈兵?只有从根本上解决“痕迹管理”,才能真正去掉“痕迹主义”。  

(作者单位: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永昌镇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