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痕迹”盛行,基层“减负”刻不容缓

[ 作者:田佳艳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10-10 录入:吴玲香 ]

“这两天要下来检查,资料准备好。”“收到...”基层干部说完收到两字后,立即将情况汇报给领导,领导立即开会安排相关人员或参与或协助与专职工作人员一起开始了材料准备工作。“这个没有怎么办?我们不涉及这个工作啊。”“不行不行,赶快补一个,有印证就可以,贴边就行。”经过一晚上或者好几天的连续奋战,会议室桌面上蓝色的文件盒摆放的整整齐齐,大家看着几十个甚至几百个文件盒就好像看见自己的孩子语文数学得了双百一样的欣慰。

检查组到了,看看桌面上的资料,一盒一盒打开翻看了起来,“这个怎么没有照片啊?这个有照片没有签字啊,这怎么看得出来你们干了这个工作啊?”检查组看着这些资料邹起了眉头。检查结束,检查组提出了一系列的反馈问题,告诉基层,你们要整改,必须整改到位,落实我们的反馈意见。“好的,好的,坚决按照上级指示进行整改。”

这就是基层干部工作中不起眼的一抹常态罢了,文件填不完、材料报不停,基层干部苦不堪言。有的干部慨叹,考核只看痕迹,工作做得实不实无所谓,材料详实就好。而这种“痕迹主义”现在更有“升级换代”的意味:不光看笔迹,也要看足迹。工作现场照片留底,说是走访工作,却不聊家常、先拍照,不问困难、先找手机信号,看似忙忙碌碌,却没有多少时间花在干实事上,甚至有时候光拍照都不行,还得双方签字,证明来过。如此一来,基层少了干事泥腿子,却多了乡村摄影师、采风者。

“痕迹主义”的盛行就是有的上级单位把“工作留痕”代替监督,当起了“甩手掌柜”,可“千条线”压到基层,本就繁忙的基层干部,更会“压力山大”,蜻蜓点水、敷衍了事在所难免。就连现在中央要求的精简会议和发文,也被大家琢磨出新模式,会议进行套开,一个会议好几张签到表,名字都要写好几遍,会议记录得做成专项的,一个会议要写出好几份会议记录,这份是这个单位要求的,那份又是那个单位要求的。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一种以“形式主义留痕”应付“形式主义考核”的坏风气。

群众还在抱怨办事经常找不到工作人员,因为他们不是在开会就是拍照去了。这样下去,政府建立的初衷变了味,人民群众的支持也会变味的。所以,“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基层早就不堪重负,为他们“减负”刻不容缓,应该让基层做他们真正应该做的大实事,而不是扑倒在材料的海洋。

(作者地址:攀枝花市西区)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