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狠刹“痕迹主义”还须釜底抽薪

[ 作者:石刀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8-08 录入:吴玲香 ]

近年来,痕迹管理成为基层工作的一种流行方式被广泛运用。通过痕迹管理,工作人员能够对某一项具体工作任务进行全过程纪实,借助文字、照片甚至视频等资料留痕,实现任务落实情况在材料层面可还原、可追溯,为督查工作落实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一定程度上,痕迹管理对工作推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已成为各级组织绩效考核的利器。

然而,过于倚重痕迹管理,也使得这种工作方式的重心出现了偏移,背离了以痕迹倒查工作落实、倒逼工作绩效的管理设计初衷。在有的地方、有的单位,痕迹管理甚至异化为“痕迹主义”,成为传统形式主义的变种,呈现出蔓延扩大的趋势。

循其根源,“痕迹主义”因不科学、不合理的工作督查而滋生,并衍生出林林总总的表现形式。在工作部署环节,有的不管工作大小、任务性质,一律要求工作留痕,要拍摄照片、撰写简报、填写表册、形成总结等等,一件工作就要求组成几大卷资料,以备督查迎检。比如,有的地方一次普通的卫生清扫就要9份档案资料,着实令人费解。在工作推进环节,有的背离了群众路线,不是站在如何落实任务、提升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上思考和推进工作,而是从如何让留痕资料看上去更完美,如何让自己在接受督查时看上去履职更到位出发,将工作落实的现场变成了秀场,导致工作从一开始就跑偏,成效更是大打折扣。比如,个别干部每到贫困户家中,就要求贫困户就到户工作的事实签字确认,甚至次次要求和贫困户摆拍,并没有从内心深处真正接近群众、亲近群众,引起了贫困户及周边群众的反感,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在工作督查环节,有的部门习惯于“坐下听汇报、起身看材料”,更有甚者制定出涵盖几十条、几百项内容的督查清单,按照清单列举的内容逐一查找印证资料、打卡过关,仿佛材料齐了工作就落实了、材料漂亮了工作就出成绩了,使得本该只作为辅助印证的备查资料“喧宾夺主”,进一步助长了“痕迹主义”蔓延势头。比如,有的单位工作部署时制定统一的模板,督查时“按图索骥”,居高临下挑剔基层工作的不足,查到问题先把绩效考核分扣了再说,根本没有从当地的客观实际情况出发,被督查单位为了绩效考核也只能被动适应,降低了相关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同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优良作风格格不入,是我们党的大敌、人民的大敌”。“痕迹主义”这种形式主义的新变种,其产生不是那一层哪一级的单方面责任,如果放任其蔓延将造成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要刹住“痕迹主义”这股歪风,还须拿出釜底抽薪的勇气,从摈弃不科学、不合理的督查机制出发,进一步建立完善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至上而下、上下结合,以过硬的工作作风、务实的工作举措、真实的工作成果正本清源、取信于民。对上而言,要更多地开展会议室外的督查,更多地听听普通群众的意见、基层干部的呼声,将基层组织和干部从痕迹管理的束缚中剥离出来,督查找到问题时更多地横向考虑,着眼面上工作的推动,思考应对解决的办法,将督查工具从“扣分神器”转化为推动工作上档升位的加速器。对下而言,要树立求真务实、实干为先的正确导向,主动从“处处留痕”的错误思维模式中解脱出来,更多地思考如何将工作单方面推进与发动群众全面参与相结合,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将每一项工作任务转化成践行群众路线的生动实践,以群众满意度的变化来考量工作成败得失,以群众获得感的提升来铸就基层组织在群众中的口碑。

(作者单位: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水口镇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