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要让老百姓吃上“生态饭”,有更多获得感。江苏同里在村庄环境整治后,不仅干净整洁了,现代化的村落还保留了传统风貌,成为推介当地形象的一张名片。(央视网,07月08日)
今年是乡村振兴的开展之年,各地在落实总书记“五个振兴”中积极探索,围绕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中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能。
乡村振兴要注重基础建设。乡村在各具特色中蕴藏着丰富的绿色生态资源,但都因为基础设施落后、环境不优等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优势,然而江苏广大农村、西藏麻麻沟等地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中,从完善基础设施、清洁乡村环境开始,把新村建设与改善人居环境、发展传统优势产业入手,在提升当地群众的精气神中,让绿色自然生态和宜居的乡村环境相得溢彰,成为了吸引外界的一张致富王牌。
生态打底,为农业转型注入新的内涵。江苏等地的经验告诉我们,乡村振兴要发挥基层组织的引领作用,引导基层群众把污染防治同乡村绿美化有机结合起来,擦亮美丽乡村的名片。同时要在农业转型发展中发掘传统优势品牌,在引进企业+基地+农户中做大产业基地,并同赋予农业观光、康养等新的内涵,既把乡村建成城镇的后花园,又把乡村建成乡镇居民休闲养老的福地。农业才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才会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生态宜居,需要有超前的谋划能力。乡村振兴的“20字”方略给予了丰富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指明了方向,中央一系列政策提供了支撑。因而基层组织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要以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为突破口,以绿色为支撑,以宜居为重点,把乡村美化、绿化与乡村环境治理有机结合起来,利用脱贫攻坚等工作打好政策的组合拳,在保持地方独有特色的基础上,加强民居维修改造,在保持村落的原始风貌和壮大特色产业的基地的基础上,发展壮大乡村旅游产业,让村民在吃上“生态饭”中拓宽致富的思路,不断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是一项利民惠民工程,需要各级基层组织在落实中央决策中科学规划,在推进产业融合中不断注入发展动力,在脚踏实地中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落到实处,不断为农业转型发展注入新的内涵,在做大绿色产业,培育生态品牌中,促进农村群众增收致富。
(作者单位:盐亭县科技和商务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