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贫困劳动力“学一项技能,找一份工作”是慈利县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手段。2017年以来,慈利县联系外地企业,转移贫困劳动力就业10852人,还有10242名贫困劳动力在本地“家门口”找到了工作。(07-08 新华社)
新华社一篇《“扶贫车间”里的聋哑制鞋工》,报道了慈利县在精准扶贫中,加快残疾等特殊群众的技能培训,引导其在外出务工中,撑起了致富的蓝天,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征途,令人耳目一新。
技能培训开启残疾人致富新途径。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如何巩固脱贫群众不返贫,各地在发展扶贫产业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但是如何构建残疾群体,发挥自身优势,走上脱贫致富路,慈利县的举措给出了启示。他们抓住了残疾人身残自坚、勤奋上进,但在脱贫路上缺乏信息、技术的特点,量身开展技能培训,并与相关企业协调,促进了像陈红帅和彭霞一样聋哑残疾人在鞋厂就业,每月拿到了2000余元的工资,同时也促进了一批残疾技能人才,在家门口就业,不仅拓宽了残疾人的致富之路,也增强了残疾等贫困群体战胜生活困难的信心。
扶持特殊贫困群体脱贫需要创新方式。聋哑等特殊贫困群体,都因身体等方面的特殊原因,束缚其致富手足,但更多的是缺乏技术、信息和创业资金,因为他们不缺乏创业的激情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因而各地在扶贫工作中针对残疾人这一特殊的困难群体,要改变走访式、慰问式帮扶方式,把精力用在量身开展技能培训上,充分运用扶贫技能培训的政策支撑,组织各类技师深入一线开展菜单式培训,着力提升残疾人的就业技能。并把残疾人的就业纳入春风送岗位等内容,既在劳动力对外输出中增强就业能力,也要在对接本地企业和公益岗位中发挥其特长,拓宽残疾的致富之路,从而是增强其幸福感,融入到社会大家庭中。
扶持贫困残疾群体就业要多一份耐心和爱心。残疾贫困群体作为一个特殊的单位,在生活、工作等方便都存在特殊的困难,需要各级帮扶干部在落实党的惠民政策中,给予特殊的厚爱,既能增强其战胜生活困难的信心,也要展示其特殊的才华,从而营造关心、尊重他们的社会环境。扶贫部门要协调残联等单位,根据辖区内残疾人的需求,定期开展针对性强的技能培训,在对接各类企业需求中输送一批;建立辖区企业劳务需求信息,在人岗相适中就业一批;在发展繁荣第三产业中,以残疾人的劳动承受力为基点,在街道、社区开展缝补等服务业,弥补社会服务力不足,增强残疾群众的就业能力,满足社会服务的需要。
创新残疾贫困群体的帮扶方式,解决残疾群体的就业困难,增强其致富增收能力,既为残疾群众办了实事好事,也为脱贫攻坚开拓了精准扶贫的路子,实现了“双赢”。
(作者地址:盐亭县茶亭乡)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