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整治“文山会海”需从作风建设抓起

[ 作者:杨雄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4-23 录入:吴玲香 ]

秦巴山区一个仅有430多户村民的贫困村,村里日常工作安排,也会制定出专门方案,以村党支部红头文件形式下发给各村民小组。村支书说,本就不大的村子,原本召集村民小组长开个会,几句话就能安排妥当的事,却为制定、修改这个文件花费了两天时间。(2018年4月21日 新华网)

中央出台“八项规定”以来,各地搬“文山”、填“会海”取得了一定成效,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斗争也取得阶段性胜利。但是,一些人仍热衷于“文山会海”,习惯于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文山会海”在一些地方大有回潮之势,不仅败坏了党风政风,使基层干部苦不堪言,还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耗费基层干部群众抓落实、谋发展的时间和精力。

“文山会海”盛行与作风建设息息相关。其一,少数干部做工作不是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而是高高在上,脱离实际,想当然决策。贯彻上级精神靠通过开会和发文件来“抓落实”,好像开完会,发完文件就完成了工作任务。其二,不正常的政绩观使一些干部对“文山会海”乐此不疲,无论什么工作,只要发了红头子文件,只要领导到了场,就代表领导重视。上级来检查工作,抱一堆红头文件出来表明自己是做了工作的,红头文件俨然成了政绩的代名词;其三,规避责任,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常态下,一些人想的不是尽职履责、脚踏实地地工作,而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大事小事都出文件、开会,留下所谓的工作痕迹,一旦出了问题,上级来问责,便拿着红头文件做挡箭牌。

整治“文山会海”必须从转变干部作风入手。党员干部要对标先进典型人物,树牢宗旨意识,做工作要深入基层,同群众打成一片,亲力亲为,在“实”字上做文章,在“干”字上下功夫;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为名利所诱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大力推广“互联网+政务”应用平台,以信息化、无纸化代替传统的文件、会议,提高工作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整治“文山会海”还需抓住“关键少数”和“关键节点”。发文件和开会的最终把关者往往是领导干部,只要领导干部这些“关键少数”能转变观念、改进作风,坚持少发文、发短文,少开会、开短会,并带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落实工作任务;只要在每年岁末年初和节日节点谋划布局的关键时期,加强监管,严控各种文件和会议,何来“文山会海”呢?

(作者单位:四川省盐亭县高灯镇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