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一把手的状态,往往影响一个单位、一个地区的政治生态。佛山市近日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对一把手监督的若干意见》,包括建立一把手权力清单和负面清单、落实一把手选人用人责任、建立一把手违规干预插手重大事项记录、公开一把手个人有关事项、加强对一把手问责等十二条措施,探索破解一把手监督难题。(4月16日 人民日报)
自上而下的各级“一把手”,都肩负着团体发展得重任。特别是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狠抓“关键少数”,关注各级“一把手”的成长过程和权力运行情况,为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作良好的铺垫。作为“一把手”,首先当明白自己究竟有多大的权力,哪些行为可能越过了“雷池线”?佛山市推出建立一把手权力清单和负面清单,是对一把手开展了“点穴式”监督。这个清单,在责任落实上进行了“加压”,但在权力运行上,实行了“减负”,比如不直接分管财务、物资采购和工程招投标,就是对基层“一把手”随意逾权的有效约束。
特别是在各级的选人用人及其他重大问题上,有的“一把手”总喜欢违规干预插手,又是让下级干部骑虎难下。有位县级小学校的校长曾经感叹,说最难过的是每年的“招生关”,本来不属于招生范围或年龄,但某局某科的“一把手”们往往就直接干预进来,或打电话,或当面说情,总之弄得尴尬异常。这就是地方“一把手”的“小微权力”在作祟。在一些地方把“小微权力”戏称为“蚊虫叮咬”,即使在皮肤上咬个疙瘩,也可以自然痊愈,不值得大惊小怪。但是,作为农村最基层的党员干部工作中貌似不起眼的“小微权力”,如果不适时遏制,就难以“自然痊愈”了。
近年来,一些地方的“权力任性”“制度任性”还比较热,特别是乡村一级的“一把手”们,正是不注重“蚊虫叮咬”而形成“小官巨腐”者不在少数。比如,就当前的贫困户、低保户等的确定来说,一直是个难题,其实就是“一把手”左右的程度太大。从媒体曝光的情况看,特别是在农村,村社干部在扶贫等项目上“优亲厚友”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似乎贫困与低保不需要理由,只由干部说了算,导致真正的困难户没受帮扶,而一些富裕的“贫困户”还落得个“不要白不要”。可见,权力的边界不界定好,受伤的永远是百姓。
就拿这村级干部究竟有些什么样的权力,似乎谁也说不清楚。正是如此,有的才喜欢打政策的插边球,运作起来就像当年的“土皇帝”一般。在百姓面前,他们的地位似乎比其他领导干部还高。如果监管部门能够给各级“一把手”定一份权力清单,把有关事项的每个步骤、什么标准、如何办理,都展示得清清楚楚,村干部只能按清单依法办事。这样,就将“一把手”的权力圈定在了一定的范围之类,给那些任性妄为者戴上了一顶纪律的“紧箍咒”,群众的监督也就简单易行,上面的监管也有章可循了。
孙悟空可谓神通广大,本欲“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但最终还是被压了五百年进行反思悔过,再戴上个“紧箍咒”受到权力的约束才最终修成了正果。这与党员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修身养性有着极大的共同之处,试看那些心中无戒,让权力在手中飞舞的人,有多少是成了“正果”的?只有这种对权力任性的约束,才能使基层干部养成照章办事的习惯。这个习惯养成了,就会修成为民服务的“正果”,成就自己有价值的人生。
(作者地址:四川省合江县自怀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