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学农教育”是有益成长的人生体验

[ 作者:林日新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4-16 录入:吴玲香 ]

为了更好的落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北京市教委对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进行了改革探索。“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从每年的春季开始一直到秋季,让全市的学生们走出学校,放下课本,进行一周的学农教育。截至目前,北京市教委已建设包括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中国农业机械化研究院和北京农业学院在内的三个劳动教育基地,覆盖城六区的107所学校。全年完成学农活动的学生人数达到近3万人。(4月12日央视)

曾记得:华裔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对中国的学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100分,但是面临实践活动时,常常不知所措。他的话虽然针对的是中国大学生,然而,我们的中小学生们何尝不是如此呢?

社会实践是中国教育的短板。人们常常这样的抱怨:现在孩子回到家里什么事都不会做,也不愿意做。当今中国独生子女多,孩子太过于娇惯,动手能力极差,在封闭式教学的校园里认识社会不可避免会出现诸多“盲点”。“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由于缺乏实践能力,学生刚迈入社会时不是盲目自大、眼高手低,就是无所适从、一筹莫展。这与现在学校实践教育存在的“短板”有很大的关联。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如今不仅对大多数城市学生来说只是书本感知,就是农村学生也并非全部有切身体会的。笔者记得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每到农忙季节,许多学校都会放一周的“农忙假”,让老师与学生一起到农村参加“锻炼”。这样,学生们就对农村生活有了更直观深切地了解和体验。而如今,笔者在乡村中学任教,在教“青松挺且直”时,学生们竟分不清松树、杉树和柏树等农村极为常见的树木,硬是要笔者特地到校外攀折几支树枝来,他们才恍然大悟。暑假前布置“一次艰辛的劳动”作文题,大多数学生写的是帮奶奶洗碗、摘菜或扯草的轻松事,没发现几个学生写挖地、插田或割稻的艰辛活。由此看来,北京市教委所倡导的“学农教育”确实为学生们提供了社会实践平台,是不可多得的实践教育,这一创举具有标本意义。

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学农教育”即是“教学做合一”理论的践行。虽然说一周“学农教育”的时间很短,但其给学生们带来的认识和体验,可能是几本书、几十堂课都难以替代的。当然,“学农教育”的根本诉求并不在“农”,而在于借“学农教育”来帮助学生养成尊重劳动、提高学生劳动意识、责任意识和动手能力,并开阔学生视野,涵养学生性情,提升他们综合素质。此外,“学农教育”还可以让中学生通过体会劳动的艰辛,了解“三农”,了解国计民生,这是有益学生成长的人生体验,对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人才,实现“中国梦”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作者简介:林日新,湖南省武冈市湾头镇人,中学高级语文教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