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愿清明节少些“烟火味”多些“文化味”

[ 作者:林日新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4-04 录入:吴玲香 ]

又到一年清明时。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有着26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厚重深远的文化内涵,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系统里,清明节融合了历史上的寒食节、上巳节等节日的内容,它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清明节既是一个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肃穆日子,也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欢快日子。宋代诗人吴惟信曾作出生动的描述:“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在这个节日里,逝者与生者,缅怀与憧憬,哀伤与欢乐,这些人间相对的悖论得到了充分的统一,深刻昭示了节日的文化内涵。由是,2006年清明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国务院将清明节列为法定假日。

自古以来,清明节有着约定成俗的规定:后人在这段时间里要给祖先的坟培上新土,扫除杂草,折一枝新枝插在坟上,挂上几串钱纸,并在坟前烧几叠冥钱、点三两根香烛、放几样祭品等,以表达对先人的哀思和敬意。此举在“气清景明”的氛围中进行的,是一种很纯粹的思念、缅怀和祈求——祈求先人庇佑后裔身体健康、家族兴旺、子孙有出息等。遗憾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上炫富、斗富、攀比之风日盛,如今各种祭奠活动,渐渐跑了“调”,变了“味”,走了“样”,离了“谱”,完全背离了“清清明明”过清明的宗旨。除了墓地修建得越来越豪华,一些祭奠物品也从开始的“轿车”“别墅”“手机”“电脑”等发展到“私人医生”“二奶”“直升飞机”等“高档”祭品——祭品中的“高科技”被商家炒作为清明节“与时俱进”的“时尚”。其实,这些“时尚”的小车与小楼,富贵家电套装,苹果手提电脑等“高档”祭品,外表包装得很“现代”,里面不过是几用块硬纸板拼凑而成,一两块钱的成本,竟被卖出10多或几十元的高价。这纯粹是一种浪费和污染,充斥着封建迷信色彩,让纯朴的情思变得怪异。焚烧它们,极易引发山火,烧毁林木……这些做法完全是自欺欺人,亵渎先人英灵,毒害人们心灵,背离了祭祀的初衷,把清明节搞得乌烟瘴气,严重破坏了社会风气。

窃以为:清明祭祖,在保留除草、培土、挂青等传统文明祭祀活动,提倡少放或禁放烟花炮竹等。当然,为了增添清明的“文化味儿”,祭祀活动可以推陈出新。比如,在清明节时,地方政府每年举行一场公祭,让国人感受到节日的庄重和肃穆感,或举行风筝比赛、制作美食、诗文征集等与节日有关的活动,让民众在慎思追远的同时,更能学到知识、享受快乐、陶冶情操。此外,家庭在祭祀时,则可以进行一个家庭追思会,放一曲深沉的哀乐,念一篇祭文缅怀先祖,重温好家训、好家风,传承文明之风;扫墓时则可以用就地取材,亲手用山花、野草、树枝扎一个小小花圈敬献先人,或种几棵翠绿的松柏寄托希望……

总之,笔者期待清明节的“文化味儿”更浓些,让清明节更清明。

(作者简介:林日新,系湖南省武冈市湾头镇人,中学高级语文教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