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们认为,想方设法克服环境、设施等硬件制约。“以前群众在山上自发种植中药材,可是因为缺水,产量很低,忙碌半天,收入增加却不明显。”胡胜宝说,“然而,山区也有山区的优势。党委政府通过调研,决定引导农民在缺水地区种植耐旱的核桃、花椒。这样一来,亩产值翻了三五番,贫困群众就看到了脱贫的希望。”(03-12 人民日报)
脱贫攻坚不仅受到党中央的牵挂,也成为了今年两会代表关注的重点。然而在推进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中,面对扶贫工作中的困难,仍然要坚持因地制宜地把优化基础设施与发展致富产业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增强脱贫攻坚的成效。
脱贫攻坚要从破解硬件制约入手。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不仅关系到群众出行和生活大计,也是关系到扶贫产业发展的大问题。深度贫困地区的群众,地处边远偏僻地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则成为制约群众脱贫奔康的瓶颈性问题。因而扶贫干部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因地制宜地制定脱贫规划,以扶贫政策为支撑,对接群众的需求,加大对上争取力度,运用当地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争取社会资金的投入,综合施策,新(改)建一批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在解决出行难中,优化产业发展基础。
发展扶贫产业要因地制宜。贫困地区致贫原因是一样的,但气候、产业发展等成因却千差万别。因而不能照搬照抄已经脱贫地区的成功做法,而是在夯实产业基础上,借鉴其发展经验,按照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等原则,在巩固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培育适宜当地气候条件的新产业。围绕产业基地,利用独特的自然资源,发展农家乐、牧家乐,以创业带就业,拓宽群众的增收渠道,激发其内生动力。同时要组织基地与龙头企业联姻的方式,加大当地农产品的加工和包装,在线上线下销售中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调动农民持续发展的积极性。
脱贫攻坚干部要主动作为。脱贫攻坚是一项惠及民生的社会工程,干部的责任落实关系到扶贫工作的成效。因而扶贫干部要结合贫困群众的实际,把扶贫同扶志、扶智有机结合起来,在发展脱贫产业上带着群众干,做给群众看,以基地带动、大户辐射等方式,解决群众怕的问题。同时要把劳务培训和种养殖技能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在提升群众种养殖技能中,对接城镇劳务市场的需求,有计划地输出一批劳动力,拓宽增收渠道。并利用村级产业的升级,开发一批公益性岗位,解决就业困难群众的就业问题,让其在享受发展红利中,增强对美好生活追求的信心,自觉参与到脱贫攻坚中来。
尽管,脱贫攻坚路上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但只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扶贫政策,以改善民生为第一要务,就能在脱贫攻坚中因地制宜,逐一突破扶贫的瓶颈问题,在扶贫与扶志、扶智中凝聚民心,就能实现群众脱真贫、真脱贫的目标。
(作者单位:盐亭县委办公室)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