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近日,教育部出台《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简称《标准》,下同),首次全面系统地梳理了我国义务教育学校管理的基本理念、基本内涵、基本框架、基本要求,是提升我国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的重要举措,在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意义。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新时期教育的矛盾也发生了变化。城乡学校之间的发展很不平衡,优质的教育资源向城区学校集中,乡村学校资源相对落后得多;很多学校发展不够充分,不够规范,也给教育质量的发展一定障碍。国家出台《标准》,让每一所学校的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从而实现教育的平衡充分发展。管理标准化,教育更均衡。
保障学生平等权益,保证教育机会均等。教育要均衡,首先是教育的机会要平等,尤其是对残疾、贫困等特殊人群。《标准》的第一大管理职责就提出要保障学生平等权益,要充分保障残疾儿童、留守儿童和学习困难学生的平等就学权益,发建立帮扶制度,优先满足,控缀保学,让每一位学生都受到平等的教育,小康路上不能有一人落伍。
引领教师专业进步,促进师资发展均衡。教师是教育最重要的资源,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城乡教师素质差异很大,因为各种各样的因素,优秀的老师都向城区集中,新老师和长期得不到发展的老师多集中在乡村。《标准》提出引领教师专业进步(第三大管理职责),让每一位教师都得到专业的发展,尽可能缩小城乡教师间素质的差异,以促进师资的均衡发展。
教学设备标准配置,保障资源基本均衡。教学设备是教师外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城区在用上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时候,乡村还是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模式。《标准》提出按照规定配置教学资源和设施设备(第59条具体内容),配备标准和规定在不断提高,乡村教学设备也在不断更新和进步,现在很多乡村学校,也用上了城区学校的现代化教学设备了。
学校管理现代化,提升管理均衡性。学校的管理水平是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没有好的管理,就不会有好的质量。《标准》提出建设现代化的学校管理制度(第六大管理职责)。把学校的管理水平都提高了,教学质量就会更均衡一些。现在,部分地理位置不是很好的学校,之所以有好的教学质量,就是因为其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只要管理跟上了,实现了现代化,那么城乡之间的差距就会缩小,管理就更具均衡性。
享受公平教育的机会,一个孩子也不能少。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不仅是党对教育发展的要求,更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生动实践。
(作者单位:合江县司法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