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参加工作,至今已满5年,5年的成长和蜕变伴随着十八大的辉煌。5年来,工作换了两个镇乡,身份也从村官成了公务员,5年来,农村基层的变化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2008年,当时正值高考的我,在经历了5·12大地的摇晃后更懂得了生命的珍惜和可贵,在这一年,绵阳地区高考“特殊待遇”,较全国高考延后了近一个月,我的命运因此改变了。这一年,拥有了一生难忘的地震经历、特殊高考的经历和飞出农村的喜悦。
遥记小时候,还是一个灰头土脸的农家小女孩,院子里人很多,很热闹,但是很穷,经常会为了争一点地边而生邻里矛盾;水井很浅,旱季经常缺水;耕地靠牛,打谷到抖,运输靠背,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所获也仅够家庭伙食。那时,院里一户人家修了唯一的一座“纯手工”平房,就连砖瓦都是亲手挖的小窑洞烧制,随着砖瓦楼房的建成农民的眼界倒是放宽了,愿意接受新鲜事物,愿意走出院落看看外面的世界。于是,一带五,五带十,农村的年轻劳动力越来越多的去外面打工挣钱了。
2012年,大学毕业的我来到了我的第一个工作单位,绵阳安县一个乡镇,灾后重建改善了农村落后面貌,不少人家修建了楼房、小别墅,唯一残留的破旧房屋倒是成为了历史。农村不再是以前的各自守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而是开始了土地流转,大片的土地整合起来,种上了生姜、猕猴桃、葡萄等经济作物,收益也较玉米、水稻翻了几番。田里的庄家不再是靠天吃饭,打了机井修了水渠,能充分满足生活用水和种植用水。
2015年,经过公考的努力,我回到了我的家乡,成为了一名乡镇基层公务员,身份改变了,环境改变了,但肩上的责任没有变。初回家乡,感到震惊,还有土坯房,还有未硬化的通村公路。好在国家政策好,土坯房有了改造补助,贫困人口有了低保、五保、建档立卡贫困户政策;全面推行了新农合,看病可报销,大病有补偿;农村成立了合作社,产业发展有规划,社员参股有分红;有了“一事一议”补助,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国家给一半补助,路硬化了,更长了,小车直接开到了家门口。
5年来,我见证了农村的改变,生活环境变好了,群众思想更上进,人民生活就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作者单位: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菊河乡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