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党员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骨干力量,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党员结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带头致富的能力偏弱,有些偏远的农村的甚至出现“后继无人”的窘状。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党员发展缺乏长远考虑。有的农村党支部没有认识到发展党员的重要意义,党员发展缺乏长期规划;有的农村党支部没有预见到培养农村优秀党员干部所需要的时间周期,发展党员缺乏客观指导,致使党员发展工作滞后。二是党“源”质量相对缺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多数农村青年选择外出务工,优秀青年发现难、培养难问题突出,加之农村干部待遇较低,生病、退职等保障不足,更加难以留住农村年轻能人,致使党员队伍老化、活力不足。
要破解农村党员“后继无人”的窘状,笔者认为应该抓住“吸纳高素质优秀青年入党”这条主线。具体做到:
一是在吸纳新鲜血液上下功夫。实施“党员人才工程”,在省、市下发计划性指标的同时,适当在非党村干部、后备干部及“双带”能人上放宽条件,指标适当倾斜。乡镇党员要拓宽党员发展渠道,从企业骨干、致富能手、乡土人才中挖掘和培养优秀青年,努力把社会各方面的先进分子凝聚在党组织周围。
二是在农村党员教育上下功夫。进一步加强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的培养教育,创新党员发展材料预审制,建立先锋行动承诺制、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制和党员服务档案制,通过组织定岗、自我承诺和践诺情况记入服务档案等手段,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的培养教育。
三是在党员党籍管理上下功夫。加强党务知识培训及党员党籍管理,在规范党员发展流程的同时,注重对《入党志愿书》规范填写及党组织关系转接等相关党务知识培训,严格党员党籍管理,实行专人负责制,同时,上级组织部门加大对下级党组织党籍管理的核查力度。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