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党员是党联系农村群众的纽带,是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抓手,是推动乡风文明和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骨干力量。当前,农村党员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积极调动农村党员的积极性,客观认识并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实现党建助脱贫攻坚、党建助乡风文明建设、党建助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一、农村党员发挥作用中存在的不足
一是呈现偏老龄化的现状。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实现快速发展,中西部差距、城乡差距大的问题客观存在。与农村相比,发达城市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多,基础设施、薪资待遇等条件更加优越,大部份年轻人、中年人纷纷向城市靠拢,流动人口越来越多。年轻富足的劳动力涌现城市,有效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也客观导致了农村年轻人少,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目前,留在农村的大部份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农村党员也呈现了偏老龄化的现状,年轻党员大多流向城市发展,留在农村的党员几乎都是年龄偏大的老党员。
二是思想认识存在误区。经常会听到老党员谦虚地说自己年龄大了,无法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发挥不了带头作用了。我认为这种观念比较片面,很多农村党员将发展经济,带领群众增收致富作为发挥党员作用的唯一的途径。同时,也有一些党员存在妄自菲薄的心理,认为年龄大了,与时代落伍了,导致不再积极主动发挥作用,隐匿在普通人民群众中消极作为。
二、农村党员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意义
一是引领社会文明风气的客观需要。当下,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惠民政策,农村低保、五保有效兜住了民生网底,新农合、新农保、大病救助等政策让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危房改造、安全饮水、道路硬化等项目,正在逐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近年来,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力度再加强,围绕“一有 两不愁 三保障”精准发力,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持、金融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等政策精准滴灌到贫困户家庭,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在党和国家政策的帮扶下,在劳动人民的辛勤奋斗下,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正在逐步改善。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各项政策逐一落实,有一些群众产生了依赖国家政策而不靠自身奋斗的思想,有一些群众会产生“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不符合政策的群众也会想沾沾政策的光。不赡养老人的不正之风、好逸恶劳的懒汉思维、打牌赌博等不良嗜好影响了社会风气,破坏了乡风文明。这些不好的风气,不正确的思想意识需要党员干部去逐步引导纠正。
二是具有引领乡风文明的实际能力。客观来看,农村党员的素质相对较高,在农村中都是比较有威望的人群,能够通过参加党组织生活接触和充分学习到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建党建国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被帝国主义肆意侵略,经过英勇抗战建立新中国,从新中国刚刚建立时的贫穷落后到实行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很多老党员亲眼见证了党的逐步成长,亲身感受了几十年来生产生活的巨大变化,大多数党员有感激之心、有为人民服务的情怀和责任心,党性强、觉悟高,是助推乡村振兴、引领乡风文明、带动社会经济文化等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党员年龄大了,从体力、创造经济的能力等方面不再像年轻党员一样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确实下降了,但是党员可以在政策宣传上发力,在调解纠纷上出力,在传达社情民意上下功夫,教育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弘扬新风正气,同样可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三、农村党员要当好“三员”,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一是党员要坚持学习,当好党和国家政策的宣讲员。作为党员要积极参加“主题党日活动”,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时向人民群众做好政策宣传。2018年是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之年,精准扶贫进入了爬坡过坎的关键期,作为党员要积极学习精准扶贫政策,并向群众做好扶贫政策等宣传工作,为脱贫攻坚贡献力量。
二是党员要以身作则,当好乡风文明的引导员。党员要带头示范,积极引导身边的群众树立遵纪守法、勤劳朴实、自力更生、孝老爱亲、团结邻里等良好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及时纠正不赡养父母、打牌赌博、好吃懒做等不良的社会风气,对于平时听到的不正之声、看到的不良行为,要勇于发声、耐心劝解,为正义代言、为正义发声,积极弘扬正能量。要积极学习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倡导并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管护好森林植被,不乱砍滥伐,要注重生态环保,妥善处理各种生产、生活垃圾。要积极协助做好“立 改 树”工作,倡导文明新风。
三是党员要体察民情,当好社情民意的传达员。党员在平时的生活中要积极主动了解群众的诉求和建议,合理的诉求和建议要及时向村干部、驻村干部和包村工作组反馈,以便及时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落实群众的合理诉求,解决好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对于不合理的诉求,要积极向群众做好宣传教育和引导工作,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要积极主动帮助调节矛盾纠纷,避免邻里之间、乡亲之间出现大的矛盾,营造和谐友好的生活环境。
(作者单位:秭归县杨林桥镇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