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脱贫攻坚要用心也要用“新”

[ 作者:周雪琼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9-04 录入:吴玲香 ]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夺取了新的伟大胜利。5年来,党中央对脱贫攻坚作出新的部署,把推进扶贫开发列为“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之一,确立了到2020年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这样的惠民壮举,亘古未有,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但是,在这一壮举的背后,有多少我们的扶贫干部、帮扶人员在是在真扶贫、扶真贫?在大山深处仍有百姓挣扎在温饱线上、在城市街头仍有市民等待政府兜底救济,这样的“中国梦”就缺了一个口子,这样的任务就不算完成。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党员、干部要紧紧的拉着贫困户的手,带领他们,走出困境。

用心扶贫,凝聚力量。对贫困群众,大家心里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同情,很多的基层干部也是从贫困中走过来,和农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增强脱贫攻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这是用心扶贫的必要条件。在一家一户的走访中,太多卧榻病床的老人、太多患有绝症的病人、太多渴望走出困境的村里人,这些更加驱使我们用心去帮扶他们。

用心扶贫,春风化雨。如果仅把扶贫当作任务,为驻村而驻村,敷衍了事的填写扶贫手册;为入户而入户,表示我来过、我见过,束之高阁的不管不问;为扶贫而扶贫,走马观花的溜一圈,然后纸上谈兵,总结业绩,这些被动的扶贫工作,没有一丝的责任感,谈何“用心”?如何“脱贫”?奋斗在一线的党员干部,只有从内心深处怀着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对困难群众的同情,坚持行善向善的信念,变任务为责任,变压力为动力,充满激情、充满爱心积极主动地投身于脱贫攻坚战中,才能变数字扶贫、影像扶贫为实效扶贫、行动扶贫。

用“新”扶贫,肃清风气。多年的扶贫开发,使很多同志形成了思维定势,固化了路径依赖,习惯了传统工作方式。在新的形势下,有的仍然停留在只注重“争项目、争资金、分计划、分资金”上,而对扶贫项目资金如何精准到户到人,缺乏深入研究、探索和有效行动。甚至有的干部认为只要把经济搞上去了,依靠“涓滴”效应,贫困村的发展和贫困户的脱贫问题也会自然而然地解决,因而把主要精力和投入放在大项目和财源建设上,对贫困户的扶持仍停留在节日“送温暖”等初级形式上。

用“新”扶贫,干出成效。面对新形势,党员干部要有扶危救济的担当和用新角度、新思维、新概念去准确的自我定位,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要尊重群众,积极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了解他们对未来的规划,站在他们的角度上思考问题,而不是自我标榜道德高地,高高在上、颐指气使,不断的反驳群众的意见;在扶贫中,要把贫困群众当作亲友,倾听他们的诉求和想法,设身处地的谋划、实事求是的规划,维护他们的人格尊严,保护他们的脱贫愿望和发展生产的积极性。让贫困户对生活充满希望,充满正能量去面对现在的问题,加大智与志的帮扶力度,永久脱贫、直奔小康才不会是一句空话,不是遥不可及的愿望。

用没用心、“新”,群众是有感觉的;被动扶贫和主动帮扶,群众是心知肚明的;有没有将工作落在实处,群众是看在眼里的。只有真心付出、真新帮扶,扶贫工作才会取得实效,而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才不会成为一个口头禅或一句政治口号。

(作者单位:中共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县委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