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黑龙江省委下发《关于脱贫攻坚监督执纪问责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进一步加强脱贫攻坚监督执纪问责工作。《办法》规定实行脱贫攻坚终身问责制,对脱贫攻坚中失职失责性质恶劣、后果严重的,不论责任人是否调离转岗、提拔或者退休,都将严肃问责。(8月25日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我们知道,在工作中,一个习惯做法形成后,在实际运行中将会不断地得到自我强化,形成一种深入人们精神世界并令人难以抗拒的惯性力,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对人们的行为起决定性作用,这就是所谓的“惯性思维”。可以说,这不仅是创新思维的天然“公敌”,也是一种实际存在且难以根除的不良“顽症”,更是阻碍各项工作创新开展、有效推进的一种“消极因子”。
而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惯性思维”更是不同程度存在。比如:工作中循规蹈矩的多、敢于担当的少,安于守成的多、主动创新的少;决策不从实际出发,不科学论证,不走群众路线,而是依据过去的经验“拍脑袋”决定;以以前怎么样、去年怎么干为借口,反正以前工作都是这么做的,迈不开步、开不了局,等等。这既影响了脱贫攻坚工作整体实效,还有损了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队伍的公信力,更是不利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如期建成。
可以说,有效推进脱贫攻坚的最大难点,就在于克服这些“惯性思维”。此次,黑龙江省委下发的《关于脱贫攻坚监督执纪问责办法》规定:实行脱贫攻坚终身问责制,对脱贫攻坚中失职失责性质恶劣、后果严重的,不论责任人是否调离转岗、提拔或者退休,都将严肃问责。这不仅传递出整治脱贫攻坚中失职失责、胡乱作为等问题“动真碰硬”的决心,更会对各级党政部门和领导干部起到威慑警示与政绩导向作用。
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失责必追究。实行脱贫攻坚终身问责,无疑是对压紧压实脱贫攻坚职责的再次强调和强化,还将进一步消除脱贫攻坚工作责任追究和权力监督的盲区。尤其是终身问责剑指“离开即不再追究”,一旦查出严重失职失责、胡乱作为等问题,不管是否调离转岗、提拔或者退休以为“平安着陆”,责任人都必须要受到责任追究。这不仅能倒逼脱贫攻坚的责任落实意识,还有助于强化领导干部的担当精神。
“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通过终身问责强化脱贫攻坚工作责任,无疑是根治失职失责的有效途径。只有把终身问责制度落到实处,才能使各级党政部门和领导干部心怀敬畏、主动作为,积极破除规蹈矩、安于守成等在脱贫攻坚中的惯性思维;也只有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从严查处脱贫攻坚中胡乱作为或者失职失责行为,才能促使决策者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真正将心思和精力用在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中。
(作者地址:四川省三台县北坝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