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笔者到乡镇调研产业扶贫工作。一位乡党委书记“诉苦”说:“为搞好项目扶贫,我们借鉴了外地的经验,规划实施了一些产业,可少数贫困户就是不感兴趣;我们搞蔬菜大棚,他却偏要养猪养鸡。我们很着急,也感到头疼。”
确实,给钱给物不如给项目,产业扶贫是“拔穷根”、巩固脱贫成果的不二选择。然而,有些地方在产业扶贫中,对扶贫项目注重“千人一面”,往往忽视了不同农户的不同贫困原因、状况以及特长和兴趣爱好,不能有的放矢,因而导致一些农民不买账、有意见,基层干部也因农民“不领情”而处于“吃力不讨好”的尴尬境地。
精准扶贫没有捷径可走,不能图省事,不能别人怎么干我们就怎么做,照搬照套,而是要用脚底板履行扶贫职责,把到户、到人的具体工作做深做细做实。要脚踏实地户户到,深入农户仔细听,田间地头认真看,多从贫困户的所思所想所盼上找对策,了解贫困户喜欢种什么、养什么,或者有什么手艺等爱好,把他们的特长、专长与扶贫项目结合起来,做到“投其所好”,扬其所长,激发贫困户的致富欲望和精气神,帮到点子上,扶到关键处,做到“精准滴灌”。
基层政府不妨采取“农民‘点单’、政府‘上菜’”的办法,让扶贫对象自己决定扶贫项目。只有因人因户开出他们喜欢的致富“良方”,才能精准到户到人,提高扶贫成效,巩固脱贫成果。
作者地址:江苏省沭阳县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2017-06-02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