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们最重要的精神内核。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文化安全是一个国家保障长治久安最可靠的基础,民族的复兴归根结底是文化的复兴。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的传统村落,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护传统村落是重要途径之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出开展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下一步工作,明确了方向和任务。
一、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
中国传统村落是世界上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多彩的农耕文化遗产,是我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原真完整、而且仍然鲜活的传统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农耕文明最集中的反映。
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源泉。如果说欧洲的文艺复兴是取经于希腊雅典卫城、奥林匹亚的话,那么中华文化复兴不是去日本、越南寻找,而是应该在我们的乡村、在我们的传统村落中去取经,因为那里还蕴藏着传统文化的基因。
传统村落这个民族文化的基因库中,既包含了选址格局、整体风貌、建筑细部等物质文化,也包含了传统农耕生产方式、生活习惯、饮食习俗、历史迁移、家族绵延,还包含了文学、艺术、歌舞、民间习俗等非物质文化。传统村落不仅是中华民族丰富传统文化的载体,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
二、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回顾
(一)抢救和保护了大批传统村落
1、全国范围的普查
自2012年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在国家层面正式启动以来,通过艰苦的努力,全国范围共普查登记了约2万个传统村落。
2、组织了四次大规模遴选
经过四次大规模的遴选,目前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的村落共有4153个。每一批遴选我们都是组织一些高水平、高质量、多专业、综合性的专家,挖掘和抢救了一些国家的优秀传统村落。
3、组织了五次技术审查
2014年起,中央财政采取切实行动支持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为此需要对各村的档案、规划、项目需求等进行技术审查。通过5次技术审查,列入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的传统村落有2550个,目前已下拨资金近100亿。大规模的保护行动遏制住了传统村落消亡的势头,也为大批传统村落注入了新的活力,延缓了村落衰败。
(二)开创了一项新的遗产保护类别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是一项开创性工作,这是继文物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后,又一项重大的、影响深远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一步拓展和丰富了我国乃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和内容,是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贡献。同时,通过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工作,组织、引导和挖掘了数百位专家和学者的加入,凝练出新的研究和实践团体,为下一步的工作奠定了人才基础。
(三)调动了社会各界的参与
随着保护发展工作的深入,传统村落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凝聚了社会各界的力量。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集中展现了传统村落的神韵和蕴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各种保护行动、乡建实践、文化旅游等也得到更多人士的参与,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向往和热爱。
三、进一步挖掘保护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保护名录虽然经过了四批遴选,但仍然有很多优秀的传统村落没有被发掘,下一步还需要我们积极主动地去调查、发现有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一旦有价值的村落没有进入传统村落名录,将失去自信,面临被遗弃、被破坏、被拆并,逐渐消失的局面,这对于我们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来说是一种重大的损失。今年下半年,住建部将会再组织一次调查认定,能够将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全部列入名录,就算我们选出五千个,也才不到总数量的千分之二。因此,我们要尽可能挖掘,尽量将它们也纳入保护名录中来。
1、要突出中原文化、历史文化
目前入选的几批传统村落中,有相当多的比例集中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我们中原经济发达,城镇化水平较高、历史战乱等多种因素,导致许多传统村落逐渐消失。因此,我们要突出中原文化、汉文化、主流文化,像河南、陕西、山东、河北、湖北、湖南等地要进一步挖掘传统村落。
2、要进一步丰富传统村落的类型
中国传统村落与西方传统村落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丰富多彩。不同民族、不同地形地貌、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功能(农耕、交通、商贸等)、不同文化、不同建筑形式的传统村落类型,我们要尽可能多的挖掘丰富传统村落的类型。
3、要地区全覆盖
传统村落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目前纳入保护名录的国家级传统村落,集中分布在不到一千个县级行政单位里面,还有71个地级市连一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也没有,未来挖掘传统村落力争做到地区和重要的县全覆盖。
4、要民族全覆盖
中国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56个民族的传统村落,落下哪一个民族都是很遗憾的,因此传统村落要覆盖到56个民族和大的支和系。
5、要划分片区挖掘整理
在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的地区寻找传统村落,应根据名人故居、历史事件、名山大川、古道运河等线索去寻找;
西北游牧而定居的民族,充分挖掘其生产生活方式,用游牧加定居点的“捆绑式”去寻访;
中部地区则应该按照文化圈去挖掘;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要连片、系统地进行整理。
四、如何做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除了参考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规划的理念和思路以外,更重要的是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档案
建立档案是所有保护工作的基础,是保护管理的重要依据,能够延缓和停止对传统村落破坏。要对传统村落内外有保护价值的内容进行系统而详尽的调查、整理,并加以准确细致的记录。
2、认定保护对象
传统村落是一个系统性的文化遗存,要充分挖掘村落历史沿革、家族发展变迁、村落选址格局、整体风貌、建筑、细部、构件、历史环境要素、生产生活方式及用具(如马鞍、刀具等);各类文学、艺术、歌舞、民间习俗、生活习惯、饮食习俗,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各类民俗文化,这些都要在规划中有所体现。
3、准确的特征分析与价值评估
既要从区域和文化圈的角度分析,也要从本地的自然和人文特色、民族、谱系的角度寻找其核心价值,进行准确分析。
4、为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活动提供空间
要保障非遗、民俗活动等的传统活动线路和场所,要提出对传承人等的保护措施。挖掘整理好各类生产生活方式和用品,如:马鞍、石槽、农具、传统家具等。
5、精心提出修复方案,鼓励适当还原传统村落
对于经济较发达地区、传统风貌受到较大的新建设影响的村落,可以适当还原其传统的格局和风貌;而对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风貌还保存基本完整的村落,则应进行按照谱系分类,连片保护,防止张冠李戴。
6、表达形式简洁明了、落到实处
摒弃形式主义的思维,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表达规划成果,做到好懂、好用,方便规划管理者、工匠、村民的实施。
五、用严格的方式保护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是稀缺珍贵而且永远不可能再生的文化资源,应该以最严格的方式进行保护。目前四批中国传统村落总共才4153个,对于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文物保护单位来说,传统村落的保护级别是目前最弱的,但是对于260万个普通的村落来说,她又应该采用严格的保护方式。
1、要严格保护村落历史沿革、选址格局、整体风貌、传统建筑,也要保护建筑细部、构架、生产生活用具等。
村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保护传统村落本身及与产生、发展有直接关联的自然和历史环境,要保护村落历史沿革、选址格局、整体风貌、传统建筑,也要保护建筑细部、构架、生产生活用具,这些都是村落的物质载体,只有物质形态的真实,村落才能原汁原味。
2、要严格保护村落中的各类文学、艺术、歌舞、习俗等非物质文化。
传统村落是活态的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库,她其中蕴含着丰富非物质文化,包含着各类文学、艺术、绘画、雕刻、歌舞、音乐等元素。保护传统村落不仅要保护其物质形态,更要保护各类非物质文化。不仅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在重塑当代乡村文化生活中的作用,还能够让村民了解并热爱自己的村落,培养村民的保护及参与意识。
3、加固修复、适度恢复和还原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中尽量使用传统材料、工艺进行加固修复,有条件的地方可适度恢复和还原传统村落,演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建筑结构、建造方式,对濒危传统技艺、民风民俗进行保护。
4、要尽可能反应和保留传统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传统村落中鼓励使用传统生活方式和传统的室内装饰传承传统文化,室内避免大规模现代化改造,可为有要求的村民在附近村或镇提供现代化的生活场所。
5、要划定传统文化圈、建立谱系。
传统村落的保护应通过传统文化圈划定(诸如:湘西、皖南、贵北、黔东南等)和谱系的建立,系统整理挖掘传统村落,找到村落自身的归类。避免村落同质化、外来化(如模仿外来欧式风格)、单一化的侵蚀(如徽派建筑的泛滥)。
六、传统村落如何健康发展
针对传统村落衰败和空心化现象日益严重,发展又多侧重在旅游和博物馆式的保护的层面,要实现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良性循环,就应该为传统村落注入活力,引来人气:
1、复活空心村
目前传统村落发展多存在等靠政府或社会资金投入的现象,缺乏对自身资源特色禀赋条件的内生发展,缺乏村中能人带动的主动发展,因此,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村民能力培养等方式,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守业,是复活空心村的重要途径。
2、拓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渠道
传统村落的发展除了通过旅游开发以外,还应该加强放在文化、教育、休闲、商贸、农产品开发、生态等多方面的引导建设上。教育基地、休闲养生、生态涵养等多方式发展,还可以与企业对接,拓展渠道。
3、合理健康的开展旅游
立足于弘扬传统村落的价值,合理健康的开展旅游,要激活传统村落,但是应控制旅游产业的比例,以30%为宜,不能超过70%,把握旅游开发的力度,避免发展纯粹的商业化旅游模式。
4、积极注入人力、资金等资源
发展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宜居则居、宜农则农、宜商则商。
七、做好示范和引领
目前,最重要的工作是对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做好示范和引领。
1、选取一批优秀案例作为示范
如内蒙古额尔古纳市奇乾村、室韦村、云南建水县团山村、沙溪古镇、湖南花垣十八洞村、贵州遵义苟坝村、浙江松阳等。
2、积极开展试点
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和鼓励专家积极入村,开展传统村落保护试点工作,为传统村落做出优秀试点,正确示范。
3、探索、创新保护发展机制
探索传统村落保护机制,引导乡村爱好者、自愿者等积极参加到传统村落的保护中来,使得传统村落保护走向健康发展。适度探索产权机制,吸引艺术家入村、告老还乡的当地名人回村,进行入股或产权交易试点,激活传统村落的内生动力,促进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才刚刚开始,未来的路还任重道远。我们既需要规划师、建筑师、设计师等,也需要社会学家、民族学家、历史学家、艺术家、文学家、音乐家等各领域各专业的人士共同参与到我们传统村落保护中来,同时还需要大批能够真正地沉下心来,不计名利的人才,深入到传统村落中,开展具体细致的研究。让我们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明的方向,携起手来,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共同努力!
作者简历:方明,中国城市科学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级规划师。中国建筑学会村镇建设分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作为中国传统村落专家委员会工作组组长,承担中国传统村落遴选的组织工作,技术审查的组织工作、相关课题等技术研究工作,参与多省市传统村落调研、督查、论坛、授课,参与中国传统村落相关宣传工作。曾先后获得国家设计金奖、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中心全球最佳范例奖、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建设部优秀规划设计奖等奖项。著有我国第一套《新农村建设丛书》等书目。近年来,主要参与住房城乡建设部村镇领域相关试点示范工作,包括新型城镇化、城乡统筹、城镇特色、美丽城乡、全国重点镇、县域乡村建设规划、镇规划、村庄规划、传统村落保护、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特色旅游景观名村等试点示范,同时主持完成了大量的规划设计项目。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微信号 乡村建设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