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先是一号文件瞄准“三农”问题,又是两会热点关注,充分看出国家对于改善“三农”问题的决心,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已日渐凸显。一号文件中重要一条是支持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立足县域,加大服务“三农”力度,既体现出对农村经济金融发展的高度关注,也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提振了信心。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中的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以及村镇银行等县域金融机构,是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覆盖大型银行业务盲区,业已成为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活力源泉。作为金融领域的“弱势群体”,其凭借着决策链条短、服务细致周到等优势,在弱肉强食的金融丛林中艰难前行。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生存困境
多年来,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县域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产业结构单一,加上农业自身高风险性,使得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缺乏应有活力。调查显示,县域实体经济与农村经济组织普遍存在规模小、基础差以及自身积累能力弱等特征,导致县域实体经济承贷基础较弱,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发挥空间有限。另外,县域生产经营主体资信水平不足,信用保护意识不强,又缺乏有效抵押担保,使得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放贷更加谨慎。有县域机构反映,目前提交申请贷款的客户较多,但优质客户较少,大部分客户存在信用不良记录。
随着市场竞争压力增加,大型银行也将触角深入农村,积极抢占农村金融市场。当有重大项目入驻县域时,政府部门都会直接促成银企对接,在洽谈项目合作的同时,金融配套措施及时跟进,而县域机构受自身资金实力限制,难以直接参与其中。利率市场化改革导致银行机构全面竞争,中小银行机构面临大型银行的前后夹击,生存压力堪忧,发展前景更趋艰难。受宏观政策调控影响,虽然银行机构资金成本持续回落,但由于农业经济的天然弱质性,农村中小银行信贷投放存在风险溢价,信贷产品议价能力劣势明显,普遍不具备竞争优势。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受限约束较多,在产品设计和信贷投放上,自身权限不足,机动灵活性差,产品创新步伐缓慢。在业务组成上,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仍以传统存贷款业务为主,加带少部分同业业务和中间业务,盈利模式较为单一,而贷款投放规模和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匹配性较差,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从资金来源看,县域存款市场已基本饱和,各金融机构争取存款压力较大,而受监管部门限制,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还不具备设计理财产品的资质和能力,在吸收公众存款上有效方法不多,在市场竞争中明显处于下风。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银行机构将面临更多挑战,业务增速下降和盈利增长乏力也将成为常态,以往两位数的高增长已难以为继。一方面,利率市场化会带来银行同业的利率竞争,从而压缩银行的存贷款利差,并进一步减少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的息差收入。另一方面,随着央行进一步扩大存款利率浮动区间,大中小银行存款利率的浮动策略差异可能会加大,从而加剧存款市场结构波动。而农村中小银行在资产规模、利率管理人才、技术工具方面存在明显差距,利率风险的识别和控制更为艰难,绩效增长也将进一步放缓。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立足之策
达尔文说,“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银行业发展规律亦当如此。常言道,“打铁还需自身硬”,面对经济金融结构调整,面对压力和冲击,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不能选择逃避,更不能墨守成规,要敢于向困难挑战,不断加大创新力度,努力在新环境中找准自身定位和全新坐标。
金融机构不能浸淫在过去的思维模式中,要顺应经济结构转型调整。一是俯身经营,精耕细作。要脚踏实地开展特色服务、精细服务和便民服务,积极有效进行信贷营销,深度挖掘潜在客户需求。二是调整信贷投向,助推产业转型。要全面提高科技信贷、绿色信贷等新型信贷供给比重,全方位支持现代农业健康发展,实现银行信贷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双重”优化升级。三是降低融资成本,推动普惠金融发展。进一步简化信贷流程,探索科学合理的贷款定价机制,努力缓解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贷款难和贷款贵问题。
与此同时,坚持金融服务创新,积极引领市场方向。一是增加科技服务含量。支持银行与网络、电信运营商开展高水平、深层次合作,将传统银行业务互联网化,为客户提供高效便捷服务。二是作体验式服务。对客户群体进行全方位实地调研,不断下沉机构和网点,根据客户需求,细分金融服务市场,提供精细化客户体验,开发针对性强的特色金融服务,并持续跟踪。三是创新服务机制和提高服务效能。积极推动金融服务便利化,提高金融服务可获得性,不断优化“三农”、小微企业等弱势群体的金融服务,实现城乡金融服务一体化。
在利差逐渐收窄背景下,规模扩张发展已步履维艰,质量内涵式发展才是主旋律。一是大力发展非信贷业务。结合自身业务发展实际,逐步实现业务结构新型化和综合化,参考借鉴国外银行产品创新经验,全方位探索开展财富管理、交易金融等新型产品种类,增加商业银行业务品种和服务范围。二是提高中间业务收入比重。中小银行机构要通过提供基础产品和增值服务,借助优势产品研发和服务创新,大幅度提高中间业务收入。三是提高小微企业客户和个人中高端客户比例。
好的管理方式既有利于控制信贷风险,又可以提高经营效率。一是优化操作流程。尝试构建“流程银行”,通过业务模块化、管理扁平化与运营集中化,提高内部运营效率,实现规模效益与成本节约,努力提升自身核心竞争能力。二是强化资产负债管理。不断创新信贷产品,增加银行核心资本量,提升资产负债管理能力。三是创新风险防控机制。引进科学风险计量方法,全面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加强信用风险前瞻性管理,让风险消化在萌芽阶段。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2017-03-16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