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说明:16年7月北京联办财经研究院设立了两个农业方面的研究项目:粮食课题和农地流转课题,我作为总协调人参与其中。听了粮食课题组的几次汇报和参加讨论很受启发,形成了这个研究报告。我的这个报告尽管和粮食课题组报告的的观点不尽相同,但也从他们的研究中汲取了不少的营养,许多专家在会上的发言也给了我很多的启示,在这里一并致谢。
改革和完善我国农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既是农产品价格改革的重要方面又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2004年开始我们放开了国内粮食的购销市场,开始对粮食价格的形成机制进行市场化改革,对小麦和稻谷的主产区实行最低价收购制度,2007年又开始对玉米大豆等实行临时收储制度。这些制度对确保我们的粮食连年增产,农民增收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但是,随着连续多年的农产品收购价格的提高,进口粮食的价格优势逐渐显现。时至今日,我们主要农产品收购价格已经大大超过了国际农产品的市场价格。据资料,现在我们的收购价格比配额内进口完税价格小麦,玉米和稻谷分别高出34%,43%和39%。目前我们面临着这样一个两难选择,或者按照过去多年以来每年5-7%的上涨幅度继续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而放弃进口控制,或者把我们的粮食价格逐步有序地推向市场,改革我们目前的目标价格体系,理顺农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以确保粮食安全。
为此我建议,以理顺玉米的价格形成机制为突破口逐步推进我国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的市场化改革。
第一,粮食安全的核心是口粮安全,玉米现在主要作为淀粉加工及饲料作物已基本不属于口粮范围,建议从粮食安全的的红线中删除。
中国是人口大国,保障粮食基本自给,始终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这是无容置疑的。1996年《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上首次提出我国粮食自给率不低于95%的目标,2008年《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再次明确提出,我国粮食自给率要稳定在95%以上。20年前我国玉米产量的大约20%是作为口粮消费的,理当构成粮食安全的组成部分,而现在这个数字已经下降到5%以下,我们讲国家粮食安全是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口粮就是稻谷和小麦已经成为共识。
第二,国内玉米的大量库存供过于求为推进玉米的市场化改革提供了有利的时机。目前我们的玉米库存量已经是我们常年消费量的一倍有余,而且今年的玉米仍有待收购入库。
自2008年国家在东北、内蒙古地区实施玉米临储收购政策后,因为效益明显且稳定,玉米种植面积逐步增加,玉米产量和库存也逐年上升,2012年,玉米产量首次超过稻谷,跃居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品种。截至今年4月底,2015/2016年玉米临时收储结束,尽管国家已经将每斤的收购价格降至1元,但玉米的临储收购量仍创纪录地突破了1.2亿吨。现在我国玉米的总库存已高达2.6亿吨左右。如此巨大的玉米国储库存,不仅带来财政资金负担,同时也在消耗巨大的库存费用和利息费用。据报道,包括收购费、做囤费、保管费和资金利息等,每吨粮食库存成本在252元左右。照此计算,目前2.6亿吨玉米需要付出的库存成本费,高达650亿元。因此,利用市场机制调减玉米产量已经是当务之急。
第三,俄罗斯及乌克兰等周边国家的粮食供给,进一步为玉米价格的全面放开提供了极佳的时间窗口。
目前俄罗斯已成为世界粮食出口的第三大国,乌克兰的粮食出口也创造了历史新高。俄罗斯官方数据显示:俄罗斯每年的粮食生产量都在增长,在2015年粮食生产量达到了1.05亿吨,其中1/3于出口。小麦收获量达到了6200万吨,其中2500万吨用于出口,从而超过了加拿大和美国,在小麦出口领域占据世界第一,而后者在近几十年来始终是小麦出口的领军国家。今年俄罗斯的粮食产量将是近代史上最多的一年,可达1.15亿吨。因此,农业成为俄罗斯本年度经济增长的亮点,其出口创汇能力占到天然气出口创汇的四分之一和武器出口创汇的三分之一。此外,据俄联邦农业部消息,去年俄罗斯的玉米收获量达到了1320万吨,大米收获量为110万吨,大豆270万吨,荞麦的收获量为90万吨。俄农业部计划到2030年粮食出口量将从目前的3400万吨增加到4500万吨。总之,俄罗斯的农业正在崛起。俄农业部预计,今年俄罗斯对华粮食出口量将达到100万吨,将是去年的2倍,中俄之间的粮食贸易既有益于增加俄农产品出口,也有利于中国粮食进口多元化。在世界视野中,大市场与大粮仓的合作必将对世界粮食市场的格局产生深远影响。我们应当及时把握国际粮食供给格局的新变化,掌握对外贸易工作中的主动权,就能够为我们的粮食价格改革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
实际上,我们从2014年开始对棉花的价格形成机制进行了较为彻底的市场化改革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棉花改革的经验表明,实行目标价格和市场定价以后随着市场价格的回落,国内外的市场价差大幅缩小,加工企业成本下降扭亏为盈,棉农收益趋于稳定,积压状况有所改善。进一步扩大棉花改革的成功经验,将主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价格逐步有序的推向市场应当是我们下一阶段农产品价格改革的中心任务。
目前正逢秋收,新季玉米又陆续上市,失去托市价格支撑的全国玉米均价全面下跌。10月9日,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披露的数据显示,9月下旬国内玉米每吨价格为1678元,较9月上旬的1825元下跌8%。数据显示,截至9月底,国内玉米均价为1673.75元/吨,已跌至近10年里的最低点,同比跌幅达16.83%。从总体上看,今年东北玉米主产区的市场价格已经接近或低于进口玉米完税后的价格,这是在供过于求的条件下,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必然结果。为了保证玉米生产者的经济利益,特别是玉米主产区租地雇工经营的新经济体的再生产能够延续和发展,在市场决定玉米价格的同时,作为配套政策的财政补贴势在必行。
目前我国的目标价格补贴多与当年种植面积或产量挂钩,这样终究会使农产品市场价格产生扭曲。WTO的农业协定要求各国政府在农产品国际贸易与农产品市场化改革中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市场价格的干预,因此,农产品的价补分离是大势所趋。从国际经验来看,目标价格补贴政策自诞生以来,也经历了由当年种植面积和产量挂钩到脱钩的转变。我国作为一个负责的市场经济大国,积极参与全球农产品国际贸易,就不宜再过多地采取别人已经抛弃的与当期种植面积、产量挂钩的补贴形式,而应积极探索朝着收入补贴的方向转变。例如以过去5年农户种植面积、产量数据的平均值作为计算目标价格补贴的依据。也就是说我们在实施玉米的目标价格体系的条件下,补贴方式可以考虑突破棉花目标价格体系的差价补贴的黄箱模式,直接采用蓝箱或绿箱补贴方式为宜。补贴标准应当足以抵消租地雇工经营的新经济体的玉米平均生产成本。这样在玉米价格放开实施在国家指导下的目标价格模式的同时,既保证了玉米生产者的基本经济利益,又能使我们的目标价格改革臻于完善,这样也才能够为国家调减玉米种植面积,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供给侧改革举措奠定了市场基础。
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美国在实施目标价格体系的几十年的实践中,也始终没有丢弃最低保护价,而是不断地根据国内市场的供求状况和国际市场的变化不断地调整自己的价格策略。我们与美国的国情不同,两国之间农业所面临的问题更是差异很大,就长期来看,我国的粮食供应将始终处于偏紧状态,因此保护价格体系的有效实施,始终是我们目标价格体系运行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农村经济》杂志社原常务副主编,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MBA教育中心特聘导师。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农村土地与乡村发展(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