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2025年5月17日 星期六

徐涛:农信社支持农民增收面临瓶颈

[ 作者:徐涛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405 更新时间:2016-12-23 录入:实习编辑 ]

农村信用社信贷支持“三农”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但是,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农民增收的信贷资金运作中,仍受到来自内、外部各种“瓶颈”因素的制约,不同程度地削弱了支持“三农”的力度。

一是农村信用社自身“瓶颈”因素的制约。其一是支持三农理念上存在偏差,普遍存在嫌贫爱富的现象,对待贫困农户贷款申请怕担风险,而使贫困户贷款更难,在实现农村全面奔小康的路上,拉大了贫富的差距。其二是激励机制有失平衡,农村信用社普遍实行贷款责任终生制,执行新增贷款“零风险”,导致信贷人员产生“多贷多风险,少贷少风险,不贷没风险”的消极情绪,束缚了信贷人员开拓进取的积极性,出现了一些农村信用社资金放不出去的非正常现象。其三是历年亏损的积累,加之相当份额的“两呆”贷款,大量的资金沉淀,农村信用社可流动的信贷资金“缩水”,支农致富可望不可及,心有余而力不足。其四是贷款期限与种、养业的产品产出周期“脱轨”,制约了农民的贷款需求。农村信用社投放农户贷款,多为一年期限,即“春放秋收”。而农民发展种、养业的生产期,有很多在两年以上。例如,中药材细辛的栽培,生长期在五年以上;一头幼牛需喂养两年才能出栏。农民需要贷款支持,但是一律限制在一年内偿还贷款本息,实际上还是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其五是服务手段落后,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农村经济增长的需要。目前,农村信用社在金融服务方面最突出的劣势表现,是异地结算方式的滞后,不能满足客户结算资金快速汇划,使得一些优质客户和产业大户纷纷“迁户”进城,使得农村信用社失去了一批存款大户,存款增量难,信贷支农后劲不足。

二是外部因素对农村信用社支持农民增收的“瓶颈”制约。首先,农村邮政储蓄抽走了农村信用社约1/3以上的存款资源,使农村的社会资金非农化流失,造成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供求失衡,农户贷款供不应求,央行又要通过支农再贷款“反哺”给农村信用社对农户贷款,这是一种非正常的金融现象。其次,地方政府财政对农业生产投入不足,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的保障功能薄弱,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下,农民还得靠天吃饭。农业作为弱势产业,其自然灾害的风险和市场风险极易转嫁到农村信用社的信贷关系上来。对此,农村信用社必然加强信贷资金的保全措施,而使一部分找不到保证人的或无有价实物抵押的农户,申请贷款难度较大,得不到信用社的贷款支持。再次,在农村农民的信用意识相对较低,“赖账户”、“逃债人”时有出现,各种逃废债的现象经常发生。在这样的金融环境中,农村信用社不得不谨慎放贷。

农村信用社如何唱好支持农民增收的主角,采取切实措施,解决“瓶颈”制约,是信合人金融服务的主题。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的出发点,是信贷支持农民增加收入,其归结点是实现农村的全面小康社会。第一,农村信用社自筹资金新增贷款投放给农民的贷款确保40%以上,使用支农再贷款全部发放到农户,确实让农民受益于信贷支持。第二,要充分利用信贷传导机制,积极引导农户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提升农副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能力,让农民增产增收。第三,合理约定贷款期限,依据农户发展种、养业的生产周期,实事求是确定贷款期限,减轻农民还贷压力。第四,在执行贷款利率上,充分考虑农民的收入情况和利息的承受能力,不搞“一刀切”浮动到顶,合理确定利率水平,让利给农民。第五,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着重支持龙头企业的壮大发展,发挥龙头企业拉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用,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金融时报 2016-12-22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