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30年间,中国人口流动最突出的变化就是从早期的个体性流动发展到当前的家庭化流动,直观表现就是携家带口的流动人口迅速增多,流动正由一种个人倾向的生存状态变为家庭共同的生活方式。家庭化流动不仅是从成员单独外出到家庭整体迁居、由家庭居住分离到成员相互团聚的流动过程,而且是让家庭成员不再于两地之间频繁往复的稳定化过程,不再受城镇与农村、本土与外来之间区隔分割的融入化过程。它既讲究家庭成员的流出来、聚起来,也强调定下来、融进来。伴随家庭化流动的趋势,留守人员与流动人口在城镇地区实现了团聚,能够推动家庭结构回归平稳、家庭功能有效发挥,同时,随迁人员的社区接纳与社会融入也得到了保障,能够带动家庭福祉全面提升。
家庭化是未来人口流动发展趋势
家庭化是实现流动人口转移落户的基本条件。流动人口能否顺利转移落户,不仅关系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成败,而且影响着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快慢。转移落户看似个人抉择,实则关涉家庭,家庭化是流动人口转移落户的前期阶段,转移落户必以家庭化为先。目前普遍存在的居住分离现象对流动人口转移落户构成严重障碍。未来,促进农村户籍流动人口市民化绕不过他们的家庭化问题,实现好和发展好流动人口家庭化,将为其转移落户积蓄能量并创造基础。
家庭化是推动流动人口家庭发展的必然要求。流动人口家庭是当前中国家庭发展最薄弱的环节之一,主要症结在于:一方面,名义家庭在实体上地域分割,幼年、老年和青壮年成员分居两地,家庭所应承担的抚幼和养老功能无法有效发挥;另一方面,留守家庭在结构上弱势相倚,尚未外出的人大都是在流动的选择中被“淘汰”的,本身的生产性极弱,而他们得到的直接支持却是来自同样弱势的留守成员,抗风险能力偏低。家庭化流动是现阶段提升流动人口家庭发展能力最直接、最简捷的途径,对构建和谐家庭有重要意义。
家庭化是稳定流动人口就业队伍的现实考虑。在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步入下行通道、结构凸显老化特征的背景下,留住流动人口是提升经济发展活力、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需要。居住分离容易诱发往返流动,而家庭整体比成员个体更加不易频繁流动,家庭化与稳定化相辅相成。唯有家庭化,才能免去流动人口的后顾之忧,改变流动人口时常变动工作场所、反复更换居住地点的状况。这不仅可以减少流动人口就业中断,增强家庭经济立足能力,甚至能够带动部分随迁人员非农就业,提升家庭整体适应能力。
此外,家庭团聚是人伦之道、人本之要。在中国,家庭团聚是传统文化内核,“家和万事兴”是千家万户的共同追求。家庭化带来家庭团聚,正反映了流动人口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应当为之努力创造政策条件、营造社会环境。这不仅体现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法治理念,也凸显时代议题与传统文化融合的特色。未来,家庭化的大发展将与流动人口的持续增长相生相伴,既有人口流动演进过程的阶段必然性,也有关照民生所需的政策必然性。
推进农地流转能有效促进家庭化流动
流入地和流出地的制度障碍束缚着家庭化流动。在流入地,户籍管理制度附着了公共服务与社会福利的辨识功能,成为本地人与外地人之间内外区隔、城市人和农村人之间城乡分割的事实存在。家庭化流动将会额外地产生随迁子女的就学教育需求、随迁老人的医疗卫生需求以及家庭整体的住房保障需求等,这些虽是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的基本内容,但流动人口因户籍管理制度限制而难以得到满足。对此,学界已有较多探讨。在流出地,现行的土地经营制度下,经营权流转产生的契约关系未有清晰界定,规范欠缺使农地流转操作较困难,分散经营较为多见,未能实现与家庭化流动相适应的资源有效配置。农地或者仍要钳制家庭中的部分劳动力,或者交由老人耕种而降低了生产率,或者就被闲置撂荒而造成巨大浪费,无疑成为流动人口难以割舍的“痛处”。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发现,23.2%的流动人口还在为老家土地耕种问题担心,这无疑干扰了家庭化流动的持续推进。
农地流转可克服流出地制度障碍,促进家庭化流动。基于促进流动人口转移落户、推动流动人口家庭发展、稳定流动人口就业队伍等方面的考量,应着力克服家庭化流动的制度障碍:对于户籍管理制度,需要继续深化改革、实现均等化;对于土地经营制度,农地流转与家庭化流动相挂钩,是解开制度困局的首要环节。首先,农地流转具有务农劳力释放效应,通过直接作用于人,推动成员从农业劳动向非农劳动转变、从农村生活向城镇生活转型。由于留守农村的相当一部分人还在务农,农地流转可以促使他们与农地脱钩,为其流动创造条件。其次,农地流转发挥非农收入保护效应,主要表现为减少非农就业中断、突破兼业经营局限、拓展城镇收入来源途径、加速非农就业经验积累,从而保证家庭成员流动之后得以在流入地工作和生活。再次,农地流转产生农地收益增进效应,主要表现为推动规模经营、促进专业生产,从而提高农地生产效率、改善农地经营状况,强化农地为流动人口家庭进入并融入城镇提供长期可靠保障的能力。
(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父母流动对农村留守儿童在校表现的影响”(16XNH09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社会科学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