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年均转户1300万人以上,到2020年全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45%……国务院办公厅最近印发《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对加速破除城乡区域间户籍迁移壁垒、进一步健全配套政策做出部署。
从2014年起,户改政策密集出台,并不断明晰完善。在新市民转入城镇的“入口端”,一以贯之的基本原则是降低准入门槛。最新政策就规定,大中城市均不得以购买房屋、投资纳税等方式设置落户限制;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不得采取积分落户方式等。
在农村“出口端”,则要重点保障新市民留在农村的土地等各项权益,例如明确规定农民转户与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资产收益权等“三权”退出脱钩,不以土地换户籍。
与此同时,户改推进多年,各方也形成一个基本共识:要实现新市民真正融入城镇,不仅要建立门槛不断降低、吸引力不断增强的进城机制,还离不开有效盘活农村财产权益,尤其是加快农村产权改革并建立相关权益自愿有偿退出机制。
究其原因,农村土地等权益是农民家庭财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盘活甚至“变现”,是合理分担新市民进城成本,顺利融入城镇的重要手段。一些地方的改革实践已充分证明这一点。
重庆市梁平县从2015年开始进行进城落户农民承包地自愿有偿退出试点。今年8月,梁平县川西村9社7户进城农民向村社集体经济组织申请整户退出承包地28亩,每亩能获得1.4万元补偿。
退地农民王元伟一共退出了近7亩承包地,带着近10万元现金,一家人彻底“洗脚进城”。“以前家里承包地都是流转给大户经营,但是土地流转有风险,与其一年一年收租金,还不如一次性补偿划算。”王元伟说,准备存下这笔钱,用作小孩以后的教育经费。
此外,农民转户进城,还需要住房,需要与之配套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和交通等基础设施,城镇建设用地需求很大。据初步测算,进城落户1亿人口所需的各类用地,大约在1200万亩左右。在当前建设用地指标紧张的情况下,这么大的用地需求如何满足?如果农民能以合适的价格退出农村宅基地,这个问题或许就能迎刃而解。
城镇化过程,全球的普遍规律是,城市建设用地大量增加,农村建设用地相应减少,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不断提高。但由于城乡二元体制阻隔,我国城镇化出现了与之相悖的情形:2000年至2011年,全国1.3亿农民进城,城镇建成区面积增长76%,但农村建设用地不但没有减少,反倒增加了3000万亩。
如何建立城乡之间“地随人走”的良性用地格局,一方面避免农村大量宅基地随着农民转移进城而长期空置,甚至荒废,另一方面又满足城镇建设用地需求,缓解对用地红线的挤压?一个重要的解决路径,就是建立宅基地等农村建设用地有效盘活、合理退出的制度通道。
作为全国统筹城乡改革试验区,重庆市近年来尝试的“地票”制度之所以取得初步成功,重要原因就在于通过这一机制,让进城农民能以相对优厚的价格“卖掉”农房,通过宅基地复垦实现价值“变现”,既让农民带着一笔财富进城,又能在减少农村建设用地的同时,相应增加城镇建设用地指标。
记者采访发现,虽然一些地区在试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资产收益权等“三权”制度改革,以期实现农村财产权益的有效盘活甚至有序退出,但目前这些改革大多处于封闭试点阶段,面临的困难不小,与目前农民大规模转移进城的现实需求还有一定差距。
不少专家和基层干部认为,进城农民放弃农村“三权”与获得城市户籍应脱钩,尤其是不以土地换户籍,是新型城镇化的一项底线要求。在此基础上,还是要加快探索,积极建立进城落户农民“三权”维护和自愿有偿退出机制,这样才能真正使进城农民顺利融入城镇,建立城乡协调发展的良性格局。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半月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