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言石:警惕贫困碰瓷异化成扶贫养懒

[ 作者:言石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1-14 录入:实习编辑 ]

近日,湖北巴东县委书记陈行甲撰文,公开谈了很多扶贫干部“早就想讲却不敢讲”的问题——有少数贫困户带着“我是穷人我怕谁”“我是小老百姓我怕谁”“我掐着你玩”的心态,被国家的好政策养得“浑身不舒服”,不如意就去找政府“碰瓷”……(11月8日新浪网)

精准扶贫主要针对贫困居民而言,谁贫困就扶持谁,初衷是增强贫困户“自我造血”能力,帮扶真正贫困的群众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这样利民惠民的好政策,无人不拍手叫好。然而具体实施中,一些基层却异化成了扶贫“养懒”。

连日来,关注全国优秀县委书记陈行甲这篇文章的党员干部应该不在少数,其中可能直接或间接参加了精准扶贫工作,对本地的脱贫标准,和围绕这些标准采取的帮扶措施都应该了如指掌。可举措中有多少真正精准?应该承认,一些地方所谓精准,不过是按上级脱贫标准数字要求,精准凑数而已。比如多数地方都有建房这一项,甚至是主要的一项,或集中或分散帮老百姓把房屋建起来,年底一算账,人均增收多少多少,达到了脱贫出列要求就算完事。安全的住房的确是一部分贫困户迫切需要,但不是所有贫困户的迫切需求,有的群众在实施精准扶贫前已经举债建了安居房,造成了因房返贫的现象。从陈书记文中看得出,湖北巴东县是全额帮助群众建房,扶持力度不可谓不大。也有些地方是政府帮助一部分,群众自筹一部分,按政府的标准要求建起来要背负几万元的债。房屋虽然是资产,但资产不等于资金,更不等于资本。有些地方热衷以民房建设为抓手,以实现“较短时间内见效快,脱贫增收的账好算,迎接检查有大量摸得着、看得见的实物”为落脚点。可以说,正是在此扶贫生态下,贫困户“挟房找政府碰瓷”才应运而生。

“有贫困户被好政策养得浑身不舒服”。到底有多少“被养得不舒服”?是多数,少数,还是极少数?毋庸讳言,村村寨寨都可能存在个别不知好歹、无理取闹的刺头。倘若基层干部公道正派,落实政策公平公正,不优亲厚友,多数群众应该都会支持干部惩治刺头,甚至不用出村矛盾就解决了,绝不至于让县委书记“如鲠在喉”。但从很多跟帖和积极响应陈书记观点评议来看,“被好政策养得浑身不舒服”“不如意就去找政府碰瓷”的贫困户应该不在少数。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贫困户“被好政策养得浑身不舒服”绝不是仅仅是在精准扶贫过程中才养成的,有些基层党委政府官员,应该认真检讨以往的工作中是如何引导民风的。警惕贫困“碰瓷”异化成扶贫“养懒”,应当明确谁才是“奖励贫困”的主体?大访大解决,小访小解决,不访不解决。“鼓励缠访闹访”的工作方法到了该清算的时候了,不应该一味抱怨,把责任推给老百姓。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就应该依法行政,合理合法的问题依法解决,不合理不合法的诉求无论煽动多少人闹访都不能拿钱摆平。 “摆平就是水平”,现在摆不平了就“浑身不舒服”,只顾眼前,不管长远,这种“摆平”的工作作风贻害无穷,只有端正党风政风官风才能带动民风,也才能从源头上铲除贫困“碰瓷”的土壤,防止扶贫异化成“养懒”。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江苏网 2016-11-10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