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看点
广东:脱贫攻坚“1+N” 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今年6月,《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三年攻坚的实施意见》正式出台。截至目前,广东省已有22个部门强力支撑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脱贫攻坚“1+N”政策体系已基本形成。
动实施中长期增收项目。在贫困村发展科技特色产业上,围绕“一村一业”发展目标,推进并完善“科研机构+试验基地+行业协会+企业+农户”的合作模式,开展“产村”合作,发展特色产业。以贫困村为单位,推广示范优良农业良种,推动实施经济作物种植、畜禽和水产养殖为主的增收项目。
严控超环境承载力的新增产能。在防止污染向贫困地区转移上,明确生态保护红线和环境准入底线,严格控制超出贫困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新增产能,突出防范过剩和落后产能向贫困地区转移。积极推进贫困地区优先发展低消耗、少污染和高效率的现代产业。
推进“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引导2277个贫困村以特色种养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初级加工业、休闲农业等为主要的创品牌行动。创新农业产业扶贫模式,推广特色农业产业订单帮扶模式,政府扶持资金通过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和贫困户。
开展“千企帮千村”行动。以全省3284个贫困村为帮扶对象,力争动员1000家以上民营企业和商(协)会参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三年攻坚战。引导民营企业通过投资兴办企业,开发结对村的资源,培育主导产业、主导产品。农业产业化企业通过“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方式,吸纳贫困户入股,带动贫困户通过利益联结机制实现股本增收。
(胡新科/10月17日《南方日报》)
各地举措
山东:把贫困户纳入产业化经营链条
山东现代农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为发挥这一优势,该省引导扶持贫困村、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种植、养殖和加工业三大特色产业。今年以来,全省有2509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发展种养加产业扶贫项目,带动贫困户12.2万户。各地依托这三个经营主体,把贫困户纳入产业化经营链条,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增。
(赵洪杰/10月16日《大众日报》)
福建:农信扶贫卡助推产供销一体化
福建宁德银监分局积极支持宁德农信系统在该省率先推出为贫困户定制的精准扶贫卡,以此为核心打造支持贫困户发展生产的产供销一体化平台,实现资金成本、生产成本和流通成本“三下降”。持卡贫困户授信最高额度5万元、期限最长3年。另外,持卡贫困户到指定商家购买农业生产物资产品可享受各种折扣,降低生产成本;对销售贫困户产品的农村电商凭精准扶贫卡交易流水清单可享受贷款利率优惠。
(王国萍/10月12日《福建日报》)
青海:大数据平台推进精准扶贫
青海打造的省级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融合了该省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和青海特色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分析贫困户致贫原因制订帮扶措施后,对有产业帮扶措施的贫困户,定时主动推送产业指导信息,跟踪追溯生产过程,再通过电子商务帮助解决产品销路,就成了青海省精准扶贫工作的一大亮点。
(马新 马延芳/10月18日《青海日报》)
郑州:培育一批科技产业扶贫示范点
近年来,郑州市着力培育一批科技产业扶贫示范点。通过实施科技扶贫、扶贫贷款贴息等产业化项目,支持各县(市)区加强龙头企业扶持,带动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实现增收。该市还积极开展农业实用技术、职业技能、文化知识培训,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武建玲/10月18日《郑州日报》)
声音:
产业扶贫涉及对象最广、涵盖面最大,是完成脱贫目标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其他扶贫措施取得实效的重要基础。发展产业有利于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变“输血”为“造血”,确保脱贫效果持续性。
——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央广网)
为切实解决“怎么扶”的问题,需要针对贫困人口的致贫因素,有针对性地采取管用措施。坚持产业扶贫换“穷业”。制定发展产业、资产收益、转移就业、医疗保障和救助、生态保护等脱贫攻坚行动计划,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政策保障。
——青海省委书记王国生(中国网)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广西日报 2016-10-20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