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李婷儿:产业扶贫的点睛之笔是因地制宜

[ 作者:李婷儿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9-28 录入:实习编辑 ]

近年来金银花市场火爆,遂将种植金银花确定为脱贫致富的主攻产业。可种这种“金贵”东西不比种洋芋,缺乏经验的贫困户们纷纷说种不了、不看好,不愿费工夫,实际产量跟预计相比少得可怜,靠此脱贫自是无法实现。(人民网9月25日)

现如今,从中央到各地政府都把脱贫攻坚作为重中之重在抓,为了让百姓真正富起来,各级政府绞尽脑汁,多年来的扶贫工作经验表明,给钱给粮,都不如发展致富产业实在,但要在产业扶贫上见成效,也得因地制宜,找到真正适合本地的产业方能成功“解困”。

一方面,部分地区在产业扶贫过程中,产业规划随意性太强,没有进行前期的市场调查,没有整体的设计规划,更没有对产品的适应度进行合理的实验。另一方面,部分地区在产业扶贫过程中,行政力量运用过多,“指手画脚”式扶贫手段得不到百姓认可,导致贫困户参与程度不高。再有就是,贫困户原本就组织化程度低、难以应对市场风险,初级产品稍微受市场波动影响,贫困户对产业的激情就下降,正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如果领导干部在产业指导上选择失策,不但不能帮助贫困户走出“困境”,更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金钱,还会让群众失去对政府的信心,到头来也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因此,看似前途光明的产业扶贫之路,必须根据地方特色、人文、环境、生态等因素为前提,反复进行前期的规划和实验,才能真正打通扶贫囧途,让贫困群众抱上产业“金鸡”,得到源源不断的实惠“金蛋”。

笔者认为,各地已基本形成“一个基层党组织主导、一个合作社依托、一个特色产业带动、一名党干部联系”,帮带“一个贫困户”脱贫致富的“4+1 ”产业扶贫模式,驻村干部还需在因户施策、因地制宜上下大功夫。其次,就是利用“互联网+协会+公司+农户”模式,指导贫困户发展适销对路的特色农产品,亦可助贫困户走上致富之路。

作者地址:四川省绵阳盐亭县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