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黄建波:吃透精准内涵,精准施策斩穷根

[ 作者:黄建波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9-09 录入:实习编辑 ]

给钱给物,还得给个好支部、探出好思路。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不难发现,除自然条件制约外,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是不少贫困地区面临的共同问题。(人民网,9月6日)

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行进中,全面小康是“关键一步”。脱贫攻坚,承载着人民之福、凝聚着民族之梦、汇聚了全世界的目光。现目前,扶贫开发到了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2020年要实现全面小康,就必须啃掉贫困这块硬骨头。习近平强调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方针。如何吃透“精准”二字,防止脱贫攻坚跑偏、变形、流于形式,防止某些地方把脱贫工作作为自己的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对于不同地区、不同家庭,贫困原因都不尽相同,找准致困原因、斩掉穷根就成为了脱贫攻坚的关键,脱贫攻坚如同治病,找准“病因”方能对症下药,可见吃透“精准”的重要性。

精准扶贫,解决思想认识是前提。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思想认识到位了,才能彻底解决贫困问题。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等要靠思想,一些贫困群众思想不开放,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理,把自己的问题丢给政府,认为政府不会“袖手旁观”,长此以往,就形成了“等要靠”思想。脱贫攻坚过程中,贫困群众才是脱贫攻坚的主力军,全社会的帮助和投入只是辅助措施,唯有发挥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和主观能动性,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脱贫致富的勇气和信心,从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转变,切实解决思想贫困问题,才能啃下贫困这块硬骨头。

精准扶贫,找准致贫病因是关键。农村贫困群众致贫原因有很多种情况,有因病致贫、因自然灾害致贫等各种原因,所以我们在帮扶过程中,必须找准致贫“病因”,就需要对贫困群众采取“望闻问切”的方式,找准“病根”,挖出穷根,才能对症下药,做到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不能撒胡椒面式的扶贫,要采用滴灌式扶贫,防止出现贫困复发返贫现象。

精准扶贫,因地制宜施策是基础。每户贫困群众的致贫原因都不相同,对于帮扶干部来说,就要针对贫困群众的不同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帮扶措施,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施策,不光要制定帮扶措施和计划,更要与贫困群众一起把措施落到实处。将精神扶贫、物质扶贫、产业扶贫相结合,从贫困群众的思想上、紧急程度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着手,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落实帮扶措施、帮扶计划,同时还要结合村上发展情况,制定符合村情的产业发展规划,通过产业发展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精准扶贫,常抓不懈共参与是常态。脱贫攻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脱贫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部门帮扶一下、领导资助一下、干部帮衬一下就能够脱贫致富的,而是需要长期坚持,需要帮扶者和被帮扶者相互扶持、相互配合、知行合一,全社会共同携手努力,才能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夺取建设小康社会的全面胜利。

总而言之,要彻底消除贫困,就必须共同努力斩掉穷根,确保如期脱贫,同时要防止复发返贫,就必须在精准上狠下功夫,制定一套精细化的扶贫思想和帮扶措施,帮助贫困群众走上脱贫致富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作者单位:中共北川羌族自治县委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