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李季:论有机农业之有机农业长期研究及启示

[ 作者:李季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8-24 录入:王惠敏 ]

自奥地利哲学家Rudolf Steiner1924年提出生物动力农业以来,世界范围内的有机农业已经历了90年的发展历史。过去二十多年来,中国有机农业发展迅速,2013年全国有机种植面积达到128.7万公顷(占全国农业耕地面积的0.95%),已成为全球第三大有机种植国。然而客观分析,国内有机农业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国家层面对有机农业的研究资助仍很有限,有机产业尚未繁荣。相比之下,欧洲有机农业研究及产业发展一直处于世界前列,有机农产品消费一直呈上升趋势。

我国有机农业发展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全国主要的长期定位试验有河北省邯郸市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上海市松江大自然有机蔬菜研发基地、上海百欧欢有机农场、南京亿杨农牧有限公司有机蔬菜基地等。其中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有机农业定位试验始于20023月,由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李季教授团队负责,该有机定位试验设3个处理:

①常规种植模式:采用当地农民的生产管理方式,以施用化肥为主,禁止使用国家明令规定的高毒高残留农药;

②无公害种植模式:化肥和化学农药用量分别是有机模式和常规模式的一半,病虫害以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进行防治;

③有机种植模式:按照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只施用有机肥,不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病虫害防治以农业措施和物理防治为主,辅以生物药剂。

经过14年的潜心研究,李季教授团队研究并提出了一套有机蔬菜生产技术体系。其结果表明:

①有机种植模式作物产量可以等同甚至超过常规种植模式,近年有机种植模式作物产量超过常规模式的20%

②有机种植模式可大幅度提高土壤物理、化学及生物学性状,土壤水分、土壤有机质、土壤氮磷钾均明显提高,其中有机质含量是常规对照的3倍以上,达到6%,土壤生物指标包括微生物总量、蚯蚓密度、线虫数量均明显提高,其中有机种植模式微生物总量是常规的2倍、蚯蚓是常规的33倍;

③有机种植模式在提高蔬菜Vc、可溶性糖、可滴定酸、可溶性固形物、氨基酸总量和降低硝酸盐含量方面明显优于常规种植;

④有机种植模式的土壤氮污染风险不明显且截留氮明显,有机土壤2米土层硝态氮含量是常规对照的50%

⑤有机种植模式表现出很强的抗病性,连续多年的监测结果表明,有机种植模式黄瓜霜霉病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常规对照,有机土壤可以显著提高抗病能力。

由曲周有机农业长期定位试验研究结果可得出如下启示:

1、有机农业可以高产

有机种植作物产量在投入保证和转换期后完全可以实现高产,出现低产跟投入养分低、土壤未完成转换密切相关;

2、有机土壤是最健康的土壤

有机土壤无论从土壤微形态、有机质,还是土壤养分指标和生物多样性方面均表现出较高的水平,健康的土壤是健康植物和健康动物的基础。

3、有机土壤病害发生少

多年的有机种植试验表明有机土壤及有机种植体系表现出较低的发病率,而且这种趋势愈来愈明显,有机土壤表现出明显的抗病性。

4、有机农业环境风险低

针对土壤硝酸盐累积、温室气体 N2OCO2 等的研究表明有机种植模式表现出较低的环境风险,说明有机农业是环境友好型的种植模式。

作者简介:李季,男,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生态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导。长期从事有机废弃物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等方面的研究开发工作。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农富通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