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拥有绿色崛起的基本资源依托。嘉陵江是长江上游最大的一条支流,把她最美的身段留在了南充;与嘉陵江直接相连的西河也从南充穿城而过。自2011年以来,南充各地始终坚持以建设长江上游、嘉陵江中游绿色生态屏障为目标,以治污还绿、造林添绿、改革催绿为重点,强化污染防治和节能减排,加强环境保护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使环境质量逐年改善、生态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在发展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找准方向、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1.主要成效
1.1治污还绿,换来水清气爽。“十二五”之前,与嘉陵江直接相连的西河,沿途共有畜禽规模养殖场95家,生活排污点200余个,水污染相当严重,甚至嘉陵江也因此受到一定程度污染。为了一河清水,南充市政府将西河治理列入全市重点治污工程,相继出台《西河污染综合治理总体规划》、《“引嘉入西”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等系列治理方案,投入资金2亿多元,于2013年底前关闭或搬迁沿河两岸500米以内的95家规模化养殖场,并新建一批污水处理设施。同时,通过建立西河治污定期巡查制、“拿着地图沿河一个一个寻找主城区排污口、一处一处进行标记”等方法,将144个排污口全部截流关闭,减排入西污水5万余吨/日,使西河河段自我净化、自我消纳功能明显增强,确保西河Ⅲ类水质每年达到300天以上,嘉陵江南充段干流Ⅲ类水质全年达标,出境断面水质达到Ⅱ类标准。为了大气清新,南充开展“蓝天行动”治理扬尘,全面落实工地“一硬四有”,高压执法违规运渣车辆,督促顺城盐化、宏泰生化和飞龙化工3家企业搬迁、关停和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整治,淘汰黄标车9000多辆,使南充主城区2015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41天。
1.2造林添绿,扩大绿化区域。“十二五”以来,南充坚持以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建设为载体,把“优化布局,调整结构,创新机制”作为发展思路,积极推进“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现代林业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桂花、银杏、香樟、桢楠、红椿、红豆杉等珍稀树木和特色经济林等林业特色产业,共新增林业专业合作组织120个,培育建成优质特色林产业基地200万亩,建成千亩以上珍稀树木基地近100个。同时,强力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城周绿化、嘉陵江南充段沿途生态绿化、景区绿化景观打造、道路绿化等,使全市共新增城市绿地面积360公顷、公园绿地面积110公顷,沿江工业原料林和速丰林140万亩,通道绿化850公里。通过全面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一批重点生态工程,完成工程国家总投资18.72亿元,造林197.48万亩,使全市绿化区域进一步扩大、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1.3改革催绿,打造生态屏障。引入市场机制,整合民间资本,实施林权改革……“十二五”期间,南充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对接绿色产业,倾力打造嘉陵江中游绿色生态屏障,使生态效益日益彰显。南充成功创建了南部升钟湖、西充青龙湖、营山清水湖、蓬安相如湖等4个国家湿地公园。2015年7月,阆中构溪河国家湿地公园也已通过国家林业局专家初步验收,并获得挂牌。未来5年,南充阆中市将斥资2亿元为构溪河湿地公园“保湿”,并遵循“国际阳光养生度假概念”,邀请知名设计公司进行概念性规划设计、引入国内一流顾问机构进行前期定位,打造以观光型为主,休闲度假、康养、健体、运动等综合性产业协调发展的国际休闲旅游度假胜地。同时,南充已全面启动嘉陵江流域生态修复与景观打造工程,计划通过六年(2015—2020)时间的建设,将嘉陵江南充段打造成风光秀丽、生态经济效益兼顾的绿色生态景观走廊。目前,南充全市共有湿地资源8.7万公顷,其中重点湿地5.5万公顷,国家湿地公园数占到了四川全省的三分之一,南充已被列为国家第二批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嘉陵江中游绿色生态屏障已初步建成。
2.存在问题
南充在绿色崛起方面,主要还存在三个问题:
2.1转变发展方式任务十分艰巨。全市工业能源消耗中清洁能源使用的比重不高,产业结构调整难度较大,局部水环境污染和空气污染时有发生,节能减排和环境污染治理面临挑战。
2.2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不够健全。在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等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嘉陵江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制度、生态屏障建设与保护制度、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机制也急需建立。
2.3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有待推广。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任重道远,低碳发展模式、清洁生产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有待在全市进一步强化和推广。
3.对策建议
“十三五”时期,南充市委、市政府和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应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坚持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并重,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以生态建设为根本,以绿色创造为核心,扎实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加快南充绿色崛起步伐。为此,应着重从以下九个方面作出努力:
3.1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以农业清洁生产、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为核心,构建生态农业产业体系。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特征,因地制宜建立各具特色的生态农业模式。着力开发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建成一批有规模上档次的有机食品基地、绿色食品基地、无公害食品基地和农牧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重点要发挥好西充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区、嘉陵区大通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园和高坪区大山坡生态农业示范园等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引领作用,在嘉陵江沿岸、南充绕城高速公路沿线和国道212线、318线区域新建一批绿色、有机、生态农业产业基地,实现全市绿色、有机、生态农业发展的大突破。
3.2加快发展节能环保工业。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强化节能减排,推进清洁生产,构建循环的链接的产业体系,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产业发展。在南充新材料产业园区和九县(市)区的工业集中区,应加快培育、引进和发展一批节能环保企业,以取代现有产业集群中不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企业,建设一些能够提高资源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的新企业,使园区产业发展逐步达到生态化要求。要以电力、化工、建材为重点进行循环经济技术改造,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培育和催生一批循环经济重点企业和示范项目,推动各产业园区按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模式运行。对于园区内积极发展低碳产业、低碳产品的企业,应分别从土地出让、资金匹配等方面给予优惠扶持。
3.3巩固发展经济林木产业。重点应在嘉陵江及支流的滩涂地、农村荒山、荒坡、荒地及农民房前屋后大力培植用材速生丰产林,同时应以万亩种植片为单元,加快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道212线、潆溪至马鞍线、营山至长乐线和高坪佛门至马家、顺庆华凤至张澜故居、嘉陵李渡至龙蟠、西充至阆中、顺庆潆溪至仪陇马鞍、营山至高坪公路沿线的林业产业带基地建设;打造顺庆区共兴万亩珍稀树木种植园、高坪区佛门万亩珍稀树木种植观光园、嘉陵区凤垭山万亩红豆杉休闲疗养园、西充县212线百里珍稀树木产业长廊、南部县兴盛珍稀树木博览园、阆中市七里万亩银杏种植观光园、仪陇县赛金万亩香椿种植园、营山县东升万亩桢楠种植园和福源万亩香樟种植园、蓬安碧溪万亩珍稀植物园等10个万亩珍稀树木种植示范园区,辐射带动全市珍稀树木产业发展。
3.4科学合理布局主体功能区。全面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科学合理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加快形成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坚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基本国策,以功能定位约束空间规划、约束开发强度、约束用途用量。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强化市域空间统筹,优化完善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生态型的市域空间总体布局,加快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规划,建立统一衔接的空间规划体系,统筹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优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土地利用空间管控,着力打造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相互协调的空间格局。重点开发区域应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进一步提高产业和人口集聚度,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增加生活空间,拓展生态空间。农产品主产区应继续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加强耕地保护,推进农地规模化、标准化建设,提高农产品生产能力。
3.5建立健全相关配套政策体系。完善国土空间监测系统,建立健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实行分类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健全财政、投资、产业、土地、人口、环境等配套政策。实行差别化的考核制度,对限制开发区域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对农产品主产区,实行农业优先的绩效评价。根据主体功能定位安排政府投资,强化激励性补偿,探索研究横向补偿机制。对不同主体功能区的产业项目实行差别化市场准入政策。
3.6强力推进国家生态市建设。坚持人工治理和自然恢复相结合,加大生态环保力度。探索建立嘉陵江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制度、生态屏障建设与保护制度、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机制,科学划定生态红线,形成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进天然林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强化“九大林区”保护,下大力气抓好嘉陵江南充段沿途生态环境保护。科学搞好产业发展布局,加快形成嘉陵江流域林农产业带、特色景观带、水源涵养带相结合的自然生态体系,推动国家生态市创建和嘉陵江流域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加大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建设力度,打造嘉陵江绿色生态走廊,加快推进生态修复、退耕还林、绿色通道、城乡一体绿化、森林经营等工程建设。保障河道生态基流,加快推进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滨江公园等重要节点建设。推进退耕还林二期建设,加强公益林建设和后备资源培育,推进低效林改造,力争到2020年,天保工程二期实施面积达300万亩,退耕还林工程二期实施面积达4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0%以上。
3.7切实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建立健全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管控制度、生态环境源头保护制度、有偿使用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环境治理制度和生态修复制度,并狠抓各项制度的贯彻落实。加快构建大生态与环境保护建设管理体系,加强水环境污染、土壤环境污染、大气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和饮用水源保护,逐步恢复湿地水生态修复系统,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推进农业地质调查,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在城镇和产业园区新建一批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站和污水处理中心,大力实施工业、农业、生活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项目工程。认真贯彻落实《川东北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工作协定》,共同推进川东北区域空气质量整体提高。完善环境污染应急机制,加强环境污染重点监控监测,开展环境督查巡视,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工作严查、损害严惩,对损害环境行为实行零容忍,严防重大污染事故发生。
3.8打造最美山水田园城市。坚持“三城同构、紧凑发展”的战略,注重城市“显山露水”理念,把生态文明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全过程,合理开发、科学发展,彰显城市的自然山水之美、城市形态之美。推行节能环保建筑,在城市新区全面实施“海绵城市”建设。改善老城区人居环境,打造莱茵河式的中国最美内河,完善嘉陵江两岸绿化、亮化景观工程,实施西河主城区段八大景观节点工程,启动嘉陵江南充段生态文化旅游区建设,统筹两岸生态景观建设,实现河道景观和城区建设功能融为一体。大力推进沿江湿地公园文化带、乡村风情带建设,以及城市绿道、城市湿地、城市森林和城市水系建设,实现城市建设从大速度建设转变为精致发展,努力把南充城建设成为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的嘉陵江畔美丽明珠。
3.9积极倡导绿色低碳消费。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应带头推行绿色消费模式,从节约一度电、一张纸、一杯水做起,带头采购低碳产品,优先使用节能和环保标志产品。在单位办公场所和居民家中,应大力采用节能型灯具和节电控制装置。每个人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都应留心节能降耗,从节电、节油、节气等点滴做起,减少日常生活消费中的能量耗用,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节约资源,减少垃圾。居民出行应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使用;短距离应优先考虑骑自行车或步行,出远门应尽量选用低排量、低污染、清洁环保型的机动车。在全市绿色生态旅游景区,应禁止机动车进入,改以电瓶车代替,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参考文献:
[1]张力•绿色崛起:南充转型发展“路线图”•四川新闻网南充频道综合,2016-01-29。
[2]南充市五届人大六次会议文件(23)•南充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2016年3月。
[3]余培发•四川南充转型发展的实践与探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9月第1版。
作者系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政协常委、经济委主任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