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在全国1800多个县(市)中,2010年的排行榜,位居73位,在今年的排名中,跃至第68位;就在中部强县中,宁乡也不占魁首,排名第六,今年排名第五!
宁乡的引人注目之处,是排位前移的幅度,是后发赶超的速度。从2006年至2010年,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中,5年跃升96位,平均每年超越19.2个县!
翻开宁乡“十一五”统计报表,这么一串数据音符般跳出:五年,GDP从2006年的159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490亿元,年均增幅15.9%;财政收入从2006年的7.1亿元增至2010年的25.5亿元,年均增幅达29.1%;工业产值由153亿元跃至2010年的830亿元,增长5.4倍,年均增幅40%!数字佐证发展速度。宁乡的速度在中部、在全国尚为罕见!
宁乡,作为曾经基础薄弱、发展滞后的县域经济,以其能量的聚变与爆发,彰显中部崛起的雄姿,佐证中部崛起的速度。中部崛起,是今日中国的热门话题;中部崛起,是当今世界的聚焦点之一。走进宁乡,我们可以目睹中部崛起之风姿;走进宁乡,我们可以诠释中部崛起之轨迹!因为宁乡给我们提供了中部崛起的标本!
“无中生有” 自造优势
上苍并不恩宠宁乡,虽然属省会长沙,但与城隔水又隔山,长浏宁三县排序中,宁乡也是“幺弟”。
当长沙市经济突飞猛进,紧邻长沙的兄弟县市也借地缘优势,大举融城,一路腾飞。望着城市化中滚滚涌动的人流、物流、资金流被时空的阻挡,难入“玉门关”时,好强的宁乡人没有屈服于上苍的安排,开启“无中生有”的博弈。
“没有优势,自造优势”。宁乡人首先再造地域优势。
宁乡虽然有两条大道直通长沙,但其中的319国道车挤路窄难以形成产业带,长常高速因封闭行驶让道路两厢被分割得难植经济大树。宁乡异想天开,在靠近长沙的金洲高速路上再开一个“天窗”。
此举一出,如石击池,一片波澜。
宁乡境内区区10公里长的高速,已有一个口子,再开第二个,上级难批。当时年财政收入仅5亿元的宁乡,拿5亿元造“天桥”,拉长沙入怀,自不量力。
“无中生有”,就是逆流而动,就是迎难而上。
一年的奔波,终于拿到了高速公司开互通的批文。披星戴月的“埋头苦干”,终于得到长沙市决策层的鼎力支持。
2007年3月15日,金洲互通竣工通车;2008年8月15日,金洲大道通车。宁乡发展的主力平台一夜之间向长沙推进10公里。一条无费快车道,宁乡由“乡”进“城”,到长沙高新区车程仅20分钟。
宁乡区位由劣变优,成了长沙的“黄金码头”。近400平方公里的领土纳入长沙河西新城版图,55平方公里的“金洲新区”成宁乡经济发展的“桥头堡”!
区位优势,被世界经济发展史证明,为经济竞争的核心优势之一。现代区域理论揭示:一个大城市的经济辐射范围,在于以它的火车站、机场为原点的30公里圆形半径范围内。造物主没有安排宁乡入此圈内,而宁乡“自造天路”,挤入省会最佳辐射圈。
拉近与长沙的时空距离,这,只是宁乡“再造优势”的序曲。5127人才引进工程才是它的高潮。
经济的竞争,人才是核心。作为农业大县的宁乡,虽然有“会读书”的美誉,但,“金榜题名”后的人才,便是“黄鹤一去不复返”,落下个“讲农业,大半天;讲工业,一根烟;讲金融,不沾边”的现代经济人才奇缺的现状。
2008年4月24日,在全县组织工作大会上,县委书记黎石秋语出惊人:“用5年时间引进100名博士或有正高职称的专家、200名硕士、700名全日制大学本科生。”
县长黎春秋提出要在宁乡掀起一场人才风暴、造一个人才“洼地”。
5127,一个制胜未来的战略,一个再造人才优势的工程,在宁乡隆重启幕。
2008年5月20日,金融危机的寒潮使高校毕业生就业进入“寒冬”。宁乡的揽才“直通车”开进全国各大知名高校,那鲜红的招才横幅在高校园地荡起春潮。互联网上,5127成为一个令人眼热耳烫的字眼。一批批青年才俊,从北大,从清华,从大江南北,甚至从美国,从英、法,从世界各大著名学校,来到宁乡,集聚沩水河畔……
自2008年5月20日起,每年的这个日子,就像潮涌月升般准确无误,在通程国际温泉大酒店,5127人才签约大会举行,这个签约大会已连续举办四届!
“5127”工程,引进高素质人才726名,其中,硕、博士235人。
人才“磁力场”筑起,人才的短腿变长腿。
高素质人才一进入县域经济的“肌体”,就如注入“活力素”,“肌体”立马焕出“青春”。
2008年引进的北大博士鲁劲松作为宁乡经开区主任特别助理,负责国家级园区申报工作,仅一年就成功获评;而去年引进的哈工大博士张学秋扛金洲新区国家级节能环保新材料基地申报,10分钟演说,语惊参评专家,申报一举获批;金融博士郑小华从美国学成被引进现任宁乡金融办主任。在郑博士的努力下,宁乡有10家企业进入上市“候车区”,有两家企业有望今年上市,实现零的突破;
苏继桃博士从中南大学毕业来到宁乡,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在金洲新区创建起新材料基地,引进两项填补国内空白的新材料项目;园林博士贺随超的到来,结束了宁乡城市道路绿化“一统樟树”的格局,大举实施“因路施绿,多重结构”的园林格局,为美化宁乡作出重大贡献;一批新引进的土木专业人才,一个月就完成了县城516条背街小巷的改造规划,节约规划费用100多万元!
县域经济的竞争,就是县域间优势的博弈;速度,是优势的量化!
两个唯一 做强产业
“招商引资,是县域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唯一选择;项目建设,是县域经济超常规跨越发展的唯一载体。”
“两个唯一”是宁乡县发展经济的路径、施政的口诀。11年了,一如格言,宁乡官员们已入心入脑,脱口而出。
真理,是简单明了的。“两个唯一”朴素无华,又牵住了“牛鼻子”。
视发展为天职的宁乡领导班子,虽然先后换了3位一把手,但“两个唯一”的大旗高扬,路径不变。因为,只有项目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只有项目,才能托起经济大厦,富裕宁乡。
记得刘少奇诞辰100周年,我们奉命要写一个少奇故乡经济成就的通讯。我们在宁乡苦苦寻觅,才找出了“十一条裤子”的工业亮点。“圣得西”、“忘不了”,那时是宁乡工业的“王牌”,“加加酱油”,堪称宁乡工业的“巨无霸”。
长沙市十二届党代会前夕,我们再访宁乡,工业平台,已冒出两个“国”字号金牌:宁乡国家经济开发区、国家级节能环保新材料基地。两块牌子仅一路之隔。宁乡工业产业平台已形成“两区四园一走廊”的“众星拱月”的格局,崛起了七大产业。规模工业已拥有658家,今年工业产值有望登上千亿台阶。全县拥有省级以上的名牌企业69家,其中“国字号”品牌14家。宁乡规模经济总量位居全省第二,“国字号”品牌雄踞中部地区县级之首!
宁乡工业已呈龙腾虎跃、争奇斗艳之势。打破世界记录的千吨级汽车起重机在这里下线,中国独一无二的住宅流水生产线在这里崛起,收购世界500强——伊莱克斯长沙工厂的企业在这里出笼,世界制药装备的航母也在这里诞生……
已成功实现由“宁乡制造”向“宁乡创造”华丽转身的宁乡工业,已创造出逾百个填补国内空白的产品!
宁乡工业的成“工”博弈,撑起了县域经济的大厦。“十一五”以来,宁乡工业对GDP的贡献率创下76.2%的历史新高,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58%。
今日宁乡工业的辉煌,是“两个唯一”的生动写照。
十多年前,宁乡虽然有过县办工业产值名列湖南县级第一的荣光,但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全军覆没,只留下大堆的债务和3万多下岗工人的包袱。
而宁乡今天的工业如群星璀璨,似山花烂漫,形成规模企业658家、近千亿元工业产值,靠的是招商引资,靠的是项目开发。金融危机的2009年,就引进、启动年度计划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338个,实现竣工投产项目214个,实现工业投入112.8亿元。
5年,宁乡招商引资到位资金总额达691亿元。
宁乡,是全省有名的旅游资源大县,密印禅寺、千佛溶洞、四羊方尊、灰汤温泉、少奇故里五大旅游景点,称之为“五奇”,可谓“一湾沩水孕古城,一座沩山启宗风,一尊国宝惊世界,一柱国魂济苍生”。然而, “奇景”多处于深山无人问的“昏睡”状态。
近年,宁乡将旅游业列为四大主战场之一,5年旅游招商引资80亿元,开发项目近100个,仅一池温泉,就引来3个五星级宾馆,投资过40亿元的“中部华天城”正在浓妆艳抹的开业之即。
2008年,宁乡一举跃入全国17个旅游强县之列;去年接待游人600万人次,创旅游收入35亿元。
宁乡旅游成功问鼎县域经济支柱产业,“神奇宁乡,我心向往”的响亮口号回荡华夏。宁乡,正朝着“国际知名旅游胜地”昂首挺进!
宁乡产业腾飞,是一条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比翼齐飞的科学发展之路。
作为产粮、养猪大县,当二、三产业突飞猛进时,对农业的反哺、拉动效益彰显,形成了“百里百万亩优质稻产业走廊”。优质稻占比由2006年的61.5%增加到去年的79.4%,烟草跻身为全省三强,生猪年养殖总量达250万头,“宁乡花猪”品牌热销京、沪、粤等大城市。“十一五”实现农业总产值近100亿元,农业增加值近60亿元,农业龙头企业已达75家。
宁乡,昔日的“农业大县”正大步迈向“农业强县”!
三抓两促 城乡巨变
三抓两促,是宁乡县组织机关单位开展为企业排忧解难的经济服务活动,这个以“抓调查研究、抓协调服务、抓工作落实,促项目投入、促经济超跨发展”的活动,自2004年启动,坚持至今,成为宁乡服务经济的一种模式,一个品牌。
把服务作为每天必做的功课。2008年,长沙市开展“两帮两促”服务活动以来,宁乡结合自身实际,更是将服务文章做到了完美的境界,列为全市服务的典范。
随着服务内涵的丰富,服务主体由县级领导拓展至所有投资200万元以上的项目,服务时间由几十天延伸至全年不间断开展,服务重点由协助业主解决具体问题逐步向帮助业主运作项目、指导创业方向转变。
经济学家认为,在行政主导型的中部地区,政治精英往往给一个地方带来超常规发展。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的今天,经济发展还是靠人、靠政府这个有形之手与市场这个无形之手的完美结合。政府到位不越位,干部帮忙不添乱,宁乡给我们提供了县域经济中党政干部一个行政的“模本”,一个可操作的“路径”。
紫龙湾酒店原址是栋烂尾楼,新引进的开发商资金出了问题,面临“断血”危险。宁乡县和灰汤镇利用2009年长沙市对企业“两帮两促”的机会,引进有财力、人脉雄厚的机会,为帮助融资解难牵线搭桥。
为协调村民支持紫龙湾酒店建设,宁乡县、灰汤镇的干部常常到村里开会商讨到深夜。
正是宁乡各级党政班子无微不至的“帮扶”,使得紫龙湾酒店2009年3月开工,年底就完工,酒店开业至今,生意火爆,经常一房难求;
落户宁乡的长高集团施工现场,县委书记黎石秋顶着烈日为项目杆线迁移问题现场办公;三一重工宁乡产业园建成投产时,需要1000多名员工,尤其急需焊工200多人,三一犯难了。金洲新区管委会马上在县里开招聘会,还到附近的安化县与沿海地区联系,按照三一提出要求最好要有沿海经验、还要求1.65米以上身高附加条件,帮助解决了。
宁乡县招商局给我们提供这么一串记录:2010年,宁乡县“帮扶”中坚持“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工作思路,38名县级领导、44名县直单位驻名联系138个重点项目,经开区、金洲新区及33个乡镇的党政领导各自联系与之对应的项目,全县117个工作组共联系905个项目与企业,累计入点帮扶3065次,协调解决问题1924个。
宁乡的老板一致认为,“三抓两促”让他们“暖心、放心、安心”,认为选择宁乡,便是选择了事业的成功。
“三抓两促”作为一个服务品牌,其中折射的是党政领导的新理念、新形象,它带来的不只是一串经济数据,而是一种风清气正的政风,一个城乡巨变的景象。
“点上一支烟,县城跑一圈”,宁乡的老百姓如此形容5年前的宁乡县城。那时县城也就是一个典型的“一支烟经济区”的集镇,低矮破旧的房子、杂乱无章的街道、低洼不平的道路、占道经营的商贩,有道是,“国道好走,宁乡难进。”
2006年底,县府大院北迁,由此,推开东延北拓老城提质的建设序幕。沩江东岸“十里芙蓉”风光带、城区十一路绿化、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的高楼大厦,一个山、水、洲、城的生态新城在沩水之滨屹立……
5 年,宁乡县城由不足12平方公里扩张到了34平方公里,人口由14万人增至31万人,房地产销售面积由不足30万平方米增加到120万平方米!
在宁乡县城“乌鸦”变“孔雀”的嬗变之时,宁乡农村也展现出一幅幅美丽画卷——
关山,原是宁乡的穷乡僻壤,现在徽式民居错落有致,农民公园水上乐园绕村坐落,果园依山就势、跌宕起伏,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样板引来五洲四海好奇者参观取经……
花明楼、灰汤镇,甚至曾经偏僻、有“小西藏”之称的“沩山”,一眼望去,就成一个风光旖旎、建筑雅致、魅力无穷的大公园!
城乡巨变,变的不只是外观,举目可见、触手可摸的更是人们的精神面貌,自心底涌出的幸福感!
宁乡的速度,最终受惠的是百姓,老百姓的事情大于天。宁乡的决策者,就是以一路奔跑、一路赶超,从而,为130万宁乡人们打拼一个富裕、安康的新宁乡。眼下,宁乡县的决策者又在推出一个让1.2万农村困难户圆住房梦的3年行动计划!
“宁乡速度”,源于再造优势,源于“两个唯一”,源于“三抓两促”,更源于一种宁乡的精神——“抢挺精神”。
2008年,宁乡首次跨入全国“百强县”后,提出“抢擂先导区,决胜大河西,崛起中西部,挺进五十强”再到现在的“挺进五十强,提速过百亿”。
“抢挺精神”,“宁乡速度”的动力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