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经济“洼地”崛起
汽车驶下长常高速,从太子庙到汉寿县城十余公里的省道两旁,处处都有塔吊、打桩机和挖掘机的身影,不时传来机器轰鸣声。
10年来,汉寿的工业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全县工业总产值由2001年的18.2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32.75亿元,工业经济实现了由棉麻纺织主导到装备制造支撑的成功转型,其中装备制造业完成产值50亿元,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5%,规模工业总价值增速全市排名第一。
有两件事情特别值得汉寿人骄傲。一是近5年来,全县累计引进项目300多个,其中投资2000万元以上项目达56个。二是2009年,中联重科及其配套产业园成功落户太子庙经开区,标志着汉寿引进战略投资者零的突破。
在中联重科汉寿工业园,太子庙经开区一位负责人指着已完工的混凝土公司联合厂房告诉记者:“这个项目已建成投产,预计今年产销规模可达65亿元,明年可以过100亿元。中联重科一年的生产规模,相当于汉寿60年来的发展规模。”
然而回首往昔,汉寿人感慨万分……
建国之初,汉寿的工业为私人小手工业,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成立于1992年的汉寿太子庙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仅仅在2.5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厂居混杂,产业混乱,不利于产业集群发展。
为了改变饱受工业滞后所造成的落后局面,汉寿人积极进取,把发展工业放在首要地位,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强县”的道路。2006年初,县委、县政府按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要求,邀请专家,组织力量对开发区进行总体规划修编,新增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并成为全省唯一一家批准新增规划面积的省级开发区。
县委书记谭本仲说,汉寿走“工业强县”的道路,必须依托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以扩张总量和提高质量为目标,做优做强资源性特色产业和加快突破非资源性项目建设,推进汉寿工业经济的发展,实现工业经济提速提质提效。
在举全县之力推动工业振兴的进程中,汉寿人是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近年来,汉寿县的工业经济实现高速增长,截至2011年,十年间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6亿元,规模工业企业由41家发展到85家,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百亿大关。同时,汉寿县工业已形成了生物制药、机械制造、精细化工、高新科技等四大优势产业。这些产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现今的汉寿,正朝着新兴工业基地的目标大步前进。
特色农业稳步发展
汉寿是我省有名的“水窝子”,全县低于海拔26.5米的低湖田有12万亩之多,农作物常常因水患屡种屡淹,十年九欠收,农民增收步履维艰,农业经济十分脆弱。
但谁说“水窝子”长不出粮食,谁说“水窝子”农业经济注定要落后?汉寿人给出了答案。经过10年的不断探索,汉寿县找准了自己的优势、走出一条发展特色农业之路。
10年来,在与自然灾害的抗争中,汉寿的决策者们逐步确立了因地制宜、顺水而治的科学发展思路。在产业布局上,变常规为特色;在品种选择上,变高产为优质;在耕作方式上,变抗灾为避灾。该县在尊重农民权益、不违背土地承包政策的前提下,采取大户集约经营的方式,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标准化生产。为了确保特色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汉寿在建成110多个村级远程教育站点的同时,县农业、畜牧水产、林业等部门还组织流动小分队进村入户,传授新技术,推广新品种。杨木产业、广源精麻、金穗米业、八通竹器等30多家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
“顺水农业”战略不仅改变了汉寿传统的种植结构,而且大幅度地带动了农民增收。按照“突出特色、做大规模、提升效益”的要求,汉寿县在稳定发展传统产业基础上,大力推进甲鱼、油茶、蔬菜等产业的标准化,尤其是近五年,新扩特色基地35万亩,新创农业品牌83个,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20个,新增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45家,广源麻业成为全市4家国家级龙头企业之一,汉寿甲鱼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全县不仅形成了总面积超过100万亩的七大农业产业,而且打造出了中国黑杨之乡、甲鱼之乡等水乡优势品牌。据资料显示,2011年,汉寿县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6783元,增加935元,是近年来城乡居民增收最多的一年。
“水窝子”变成了“聚宝盆”,但水患一直是汉寿决策者们的“心头之患”。据介绍,蒋家嘴电排担负着县内撇洪河沿线10多个乡镇区、1300多平方公里积雨面积的排洪任务。多年来,由于机组装机容量偏小,无法及时抢排撇洪河洪水,因此每当沅水水位在35米以上,都可能要溃决一些子垸,造成不小的经济损失,并危及县城安全。
为了彻底解除撇洪河的水患威胁,2007年,汉寿县委、县政府决定在蒋家嘴电排原有2台装机的基础上,新增3台同规模的斜式机组,成倍提高排洪能力。当时,由于该项目未能纳入国家大中型泵站改造计划,面对总投资上亿的泵站工程,县委、县政府不等不靠,主动作为,于2008年10月开工建设,在近3年的时间里,县委、县政府千方百计克服巨大的资金缺口,确保项目主体工程顺利完成。
随着太子庙、南湖、周文庙、岩汪湖等一批新农村示范片、示范带、示范镇和示范村的建设,1191公里乡村公路先后硬化、太子庙二级车站投入使用、10多座农村危桥的改造,县委、县政府正引领全县农民迎来汉寿现代农业发展的春天。
第三产业活力绽放
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生产社会化程度和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如今,汉寿的交通运输、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不断壮大,旅游、物流、金融、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10年来,县城辰阳南路、芙蓉路、振兴路等骨干道路相继建成通车,10条主街大道和60多条小街小巷升级改造,100多万平方米商品房开发建设,还有污水处理厂、垃圾回收站、汽车总站、图书馆和青少年活动中心投入使用,管道燃气和交通红绿灯全面开通,“省卫生县城”成功创建以及一批小城镇建设项目加快实施,全县城镇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辐射功能进一步增强。
“这些城镇建设的成果,是奠定我们发展第三产业的坚实基础。”谭本仲告诉记者,汉寿作为长沙后花园、常德东南的门户,一定要把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业作为促增长、扩内需、发挥优势的战略举措。在他看来,大力发展旅游业既给百姓提供了休闲场所,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同时还能拉动众多新兴产业发展,为县域经济增加活力。
水天一色的4A级清水湖国际会议中心、风光旖旎的3A级西洞庭湖湿地、原生态的鹿溪省级森林公园……汉寿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据统计,2011年,全县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2亿元,比10年前翻了一番。
如今的汉寿县着力抓好第三产业发展,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谭本仲告诉记者,他们将充分发挥特色文化旅游品牌的引领作用,举办“甲鱼节”、“诗歌会”、“龙舟赛”等一系列彰显文化品位、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节会,抓住融入“大湘西旅游圈”的时机,大力发展休闲度假、生态旅游、民族风情旅游。
10年风雨砥砺,10年日夜兼程,10年开拓进取。“十二五”,沐浴辉煌荣光的汉寿人再度整装出发。
明天的汉寿,在谭本仲的描述里,锦绣如画。“今后五年,全县的发展战略概括起来就是十六个字:‘工业强县、城镇兴县、旅游活县、幸福汉寿。’”谭本仲告诉记者,具体说来就是以大力发展工业为主线,以城乡统筹、以城带乡、互促互进为思路,以旅游增效为突破口,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成果,不断提升汉寿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
与十年前相比,今天的发展起点更高、要求更高。但是,美好的蓝图将汉寿人骨子里的激情和热血升腾澎湃,他们必将自我担当,克难而进,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新起点上书写新的奇迹!
沅水汤汤,记录着时代发展的轨迹。青山巍巍,见证着沧山浪水的巨变。汉寿,这颗洞庭湖西滨的璀璨明珠,每天都发生着炫目骄人的变化。10年来,她以强劲的脉动,创造着跨越式发展的奇迹。
2011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9.67亿元,是2001年的4倍多,年均增长14%;
2011年,全县完成财政总收入4.77亿元、一般预算收入3.11亿元,比10年前分别增加3.53亿元和2.06亿元,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4%以上;
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86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813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65.13亿元,分别比2001年增加11717元、4270元和51.89亿元。
……
这些数据,印证了汉寿10年来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10年来,汉寿县委、县政府从解放思想入手,打破按部就班、墨守成规的旧框框,迎难而上,先后作出建设“项目立县、工业强县、品牌兴县” 等科学决策,在经济社会建设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交出一份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答卷,推动汉寿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如今的汉寿,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仰望未来。
来源:湖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