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丈县牛儿山村推进精准扶贫的实践探索
牛儿山村位于古丈县古阳镇东部,辖4个村民小组,共有村民107户387人,其中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对象220人。该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闭塞,经济结构单一,2014年人均纯收入仅1500元,贫困农户人均收入600元,群众生活远低于当地水平,属典型的边远特困村。作为包村扶贫后盾单位,古丈县政府办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通过扶贫队员驻村、全员结对帮扶等方式,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帮助村民发展当家产业,积极探索脱贫攻坚新模式,截至2015年底,人均纯收入2150余元,贫困农户人均收入增加1180元,帮助68人实现了稳定脱贫,占贫困对象的30%。其主要做法是:
一、摸清“底子”,确保对象识别精准。坚持将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作为脱贫攻坚的基础性工作,认真做好精准识别“回头看”,通过“一看二查三评四定”,规范精准识别程序,确保精准到户、精准到人。一“看”。即看现状。结合“一进二访三联”活动,组织全体机关干部进村入户实地调查,逐户了解农户家庭状况,主要查看住房条件、劳动能力、家用电器、健康状况等生活情况,查看农田山林、粮食储备、畜禽养殖、农机购买等生产发展情况,并一一进行登记。二“查”。即查收支。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查证贫困对象的外出务工、收入来源、家庭日常开支等情况,并要求其出示住院病历、残疾证、支出票据等相关证明,进一步查证群众新农合缴费、新农保参保、农村低保、困难学生、留守儿童、五保人员、残障人员等方面的信息,分别造册登记,分类建立8个台账。三“评”。成立村组民主评议小组,先后召开支部党员会议、村委及驻村干部会议、全体村民大会,开展干部群众民主评议,进一步核实精准识别是否合理、是否漏户、是否属实。通过群众民主评议,调动群众参与精准脱贫的主动性,激发群众自我发展的潜力。四“定”。将拟定的贫困农户张榜公示,接受群众监督,确保鉴别认定精准,真正做到不漏一户、不漏一人,情况准确、数据详实,并将相关信息上报建档立卡。根据每一种致贫原因,围绕每一个贫困农户,因地制宜,分别从特色产业、教育扶贫、兜底救助和技能培训等方面,精准制定脱贫计划和帮扶方式。
二、结好“对子”,确保责任落实精准。全面落实县委“54321”对接要求,扎实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我办全体干部进村入户,走访慰问“认门结亲”,实现困难家庭“结对帮扶”全面覆盖,并明确了“四个一”帮扶要求,即与帮扶对象至少每个星期电话联系一次、每个月到家中走访一次、每个季度与贫困户一起劳动一次、帮助贫困户寻找一条致富门路。强化结对帮扶常态化,责任到人“滴灌”帮扶。一是领导“带头”结。在结对帮扶工作中,领导干部自加压力,县长主动带头结对帮扶村里“贫困程度较深、脱贫难度较大”的10户贫困户,县政府办每位班子成员带头结对帮扶5户贫困户,通过领导主动带头,做出表率。县长邓晓东先后10余次深入牛儿山村夜宿农家、现场办公,调研指导精准扶贫工作,并亲自帮助贫困农户协调贷款发展养殖。二是队员“重点”结。按照驻村扶贫工作要求,进一步加强帮扶力量,派出一名班子成员、两名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组成扶贫工作队驻村开展工作,严格执行驻村考勤制度,做到“全脱产,真扶贫”,扶贫队员工作重心下移,重点搞好结对帮扶、精准扶贫工作。三是干部“全员”结。按照副科级干部2户,一般干部结对帮扶1户的要求,单位每一名同志都明确了帮扶对象,共结对帮扶全村85户220人。实际工作中,结对干部走进结对农户调查核实情况,征求意见,明确帮扶措施,将脱贫规划细化到户到人、到年到月,并建立扶贫手册,悬挂扶贫公示牌,强化项目衔接,推动项目落地,明确要求“群众不脱贫、干部不脱钩”,让群众吃上定心丸。
三、开对“方子”,确保出招发力精准。精准扶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在前期精准查找贫困“病根”的基础上,坚持多措并举,精准施策,着力拉长补齐短板,真正做到“滴灌”扶贫。一是制定规划“激活力”。思想的贫穷是最大的贫穷。为了彻底解决“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我办通过上门走访、村民座谈了解群众心声,召开支部党员会议、全体村民大会等会议多方征求意见,精心编制了《牛儿山村精准扶贫规划(2015年-2020年)》,理清发展思路,选准发展项目,引导群众转变观念,鼓励贫困群众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激活群众脱贫致富的志向、勇气和内生动力。二是完善设施“强筋骨”。加大力度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认真抓好水、电、路、房建设和环境整治,尤其解决好交通不便、道路瓶颈问题,夯实农村发展基础,拓宽农民发展空间。仅2015年,投入资金130万元,实施特色民居改造38户,基本消除无房户和危房户;投入39万元,实施了村间道硬化4530米;总投资97万元的牛儿山村至罗依溪4.1千米网络路完成规划设计,2016年即将全线拉通;投入资金12.5万元,安装太阳能路灯25盏;投入资金3.5万元,维修、建设垃圾焚烧池5个。三是发展产业“壮肌体”。突出产业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核心地位。立足牛儿山村自然生态优势,积极探索“资金跟着贫困对象走,贫困对象跟着专业合作社走,专业合作社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能人(种、养殖大户)走”的路子,成立了牛儿山农业开发协会,下设养殖、种植2个专业合作社,鼓励有劳动意愿和生产资源的贫困农户全员入股,大力发展山羊养殖及药材、油茶种植等特色产业,达到了“村有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有生产任务、生产任务分解到贫困户,贫困户有发展资金”,形成了“专业合作社+项目+农户”的产业发展新模式,解决了农户“各自为政”发展产业在资金、技能和市场等方面的难题,增强了贫困群众的“造血”功能。2015年,全村投入资金30万元,建设羊舍8个,山羊存栏量达350只,发展药材种植12亩、油茶种植50亩,产业覆盖了90%贫困人口。同时,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对有意愿、有条件的农户住房进行特色民居改造,加强旅游接待技能培训,推动贫困农户长远发展。四是因户施策“治穷根”。按照“每户一本台账、一个脱贫计划、一套帮扶措施”,坚持分类指导,对症施策,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实施“五个一批”,通过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兜底保障等方面推进精准扶贫,有效解决扶不到点上、扶不到根上、扶不到真贫上的问题。2015年,全村大病救助11人,资助贫困学生56人20余万元,低保救助57户110人,免费技能培训50余人次。
四、挑起“担子”,确保帮扶机制精准。消除贫困需要方方面面共同努力。我们牢固树立“大扶贫”理念,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干部群众联动、积极汇聚各方力量,为脱贫攻坚提供有力保障。一是“上下”联动。通过驻村扶贫工作队搭建起结对领导、机关干部和帮扶对象沟通桥梁,加强上下联动衔接,深入了解贫困群众所需、所急、所盼,具体负责扶持项目、措施的实施执行,帮助群众解决发展难题,增强扶贫工作实效。二是“内外”协作。积极争取其他部门的支持,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使用,各计其功”的原则,积极整合部门力量,充分调动社会资源,推动资源统筹配置、项目统一调配、资金归口管理,全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2015年,整合住建、农业、扶贫等部门资金300余万元,争取社会资金、物资10余万元,有效地改善了牛儿山村落后面貌。三是“动静”结合。坚持静态识别与动态管理相结合,一方面通过实地查看农户家中静态的住房、粮食和财产,加强贫困监测,建立扶贫信息管理台账,确保贫困对象的精准识别;另一方面加强精准脱贫的动态管理,建立贫困农户家庭收支台账,强化脱贫退出核定,加强脱贫农户的跟踪服务,确保扶贫政策的持续性。
作者单位:古丈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微信号 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