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湖南乡村振兴蓝皮书 | 古丈县2023年乡村振兴研究报告

[ 作者:陈翔宇 陈文胜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11-23 录入:易永喆 ]

摘要: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是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保障。古丈县构建以古丈毛尖为农业主导产业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做好土特产文章、提升联农带农能力、促进茶旅融合、稳岗就业以及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提升治理效能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其典型做法可以概括为聚力“茶”品牌打造产业振兴火车头;突出差异特色发展一村一品庭院经济;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提升民族乡村魅力;多元帮扶格局形成乡村振兴共同行动活力。据此提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进生态赋能、唤醒传统村落的多元价值推进文化赋能、建立共建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党建赋能等三个方面的经验启示。

关键词:乡村振兴  产业振兴  茶旅融合  特色村寨  民族文化

古丈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湘西州中部,素有“茶叶之乡”“林业之乡”“举重之乡”“歌舞之乡”的美称,是人口小县、生态大县、茶叶强县、资源富县,2020年“脱贫摘帽”之前是集“老、少、边、穷、山、库”于一体的国家深度贫困县,2022年被确定为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近年来,古丈县产业就业富民、美丽乡村建设、乡村育才聚才、乡风文明铸魂、治理效能提升、基层党建引领等乡村振兴“六大行动”取得积极成效,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和防返贫两条底线,脱贫攻坚成果不断巩固拓展,以茶叶产业为核心发挥脱贫攻坚的示范引领和带动效应,为打造乡村振兴后发赶超样板提供了可行路径。

一、古丈县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主要成效

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古丈县牢牢抓住古丈毛尖这一区域特色产业,以点带面促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塑造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在深造“内力”的同时不断强化对外开放与合作,涌现出了不少值得推荐的经验做法。

(一)立足“土特产”推进绿色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和切入点。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古丈县聚焦茶叶、柑橘、烟叶等优势特色产业,突出产业发展,完善产业发展利益联结机制,稳定就业,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特别是依托自然优势、生态优势,突出做大做强茶叶产业,为脱贫群众实现稳定增收提供坚强支撑。

安全生产基础不断夯实。以争创“国家绿色防控示范县”为目标,坚持绿色有机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安全产业”建设,突出抓好茶叶规模化种植、标准化培管、有机化转换等工作,全面推广茶园绿色防控技术,实现无公害栽培。“古丈毛尖”成功进入中欧地理标志合作协议清单,获得首批省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古丈毛尖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实现产品分级、质量安全有据可依;茶产业新功能持续开发。立足资源优势,结合古丈茶文化、民族文化,将茶叶产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相结合,加快茶文旅融合发展。高标准打造了竹溪湾、牛角山、梳头溪、青竹山、杜家坡等6个茶旅示范基地,使茶产品与乡村茶旅融合发展,直接带动周边460多户脱贫群众就业,户均增收2600元以上。获评2022年湖南茶叶乡村振兴“十大茶旅融合示范县”;产业规模效益稳步提升。古丈依托自然优势、生态优势,突出做大做强以古丈毛尖为代表的茶叶产业,现有生态茶园20万亩,其中可采面积13.5万亩,人均面积全省第一,全县茶叶总产量12385吨,实现产值16.17亿元,已形成全县近90%的村寨种植茶叶、80%的农业产值来自茶叶、70%的农业人口从事茶业的良好格局。

(二)品牌强农引领下的联农带农能力不断提升

古丈县积极参与品牌创建申报,“古丈毛尖”先后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保护产品、“2014世界茶业博览会”金奖、“百年世博中国名茶评比”金奖、“中华文化名茶”等殊荣,品牌美誉度持续提升。同时,先后成功举办了斗茶会、茶歌大赛、“古丈毛尖”中国行等一系列品牌宣传推广活动,每年定期组织茶企参加国际国内茶叶博览会、茶叶展销会等活动,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

坚持把茶业发展帮扶作为乡村振兴的主要内容,探索出了资金变资本、资本带产业、产业促增收的茶叶产业扶贫新模式。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鼓励脱贫户和监测户将政策扶持资金、土地等生产资料折价入股与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大户能人)结成联股、联利共同体,并实行相应的奖补。全县3.2万余名茶农与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建立利益联结,并通过入股分红、获取劳动报酬等每年可增收3000元以上,茶产业已成为古丈县最具发展潜力的特色产业,成为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支柱产业。

(三)特色村寨支撑下的茶旅融合态势不断强化

古丈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6项、省级8项,25个村列入中国传统村落,苗族四方鼓舞、土家族茅古斯等独具特色。

古丈县立足资源优势,结合古丈茶文化、民族文化,将茶叶产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相结合,加快茶叶产业信息化建设,促进茶旅文融合发展。坚持以茶促旅、以旅带茶,结合红石林、坐龙峡、栖凤湖、高望界等核心景区开发和茶叶专业村寨、传统村落、特色民族村寨等优势资源,积极开发茶旅农家游、生态游、田园游、民俗游等特色项目,高标准打造了竹溪湾、牛角山、梳头溪、青竹山、杜家坡等6个茶旅示范基地,使茶产品与乡村茶旅融合发展,直接带动周边460多户脱贫群众就业,户均增收2600元以上。如牛角山村坚持茶旅融合强产业,夯吾苗寨、夯吾戎寨两个景区年平均接待游客100余万人次,旅游收入1.38亿元,创造就业岗位1350个。墨戎苗寨被国家有关部门相继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中国休闲美丽乡村”等。

(四)着力育才聚才助力实现创业就业不断突破

近年来,古丈县坚持精准发力、精准帮扶,全面落实培训、帮扶、协作、招聘、创业“五大抓手”,全县稳岗就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建立“乡村振兴实用人才资源库”,全县共有乡村治理人才、农村实用人才、涉农企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非遗”传承人才、乡村旅游文化人才等2448人。有针对性地培训人才,举办科技特派员和返乡创业人才培训班5期,参训300多人次,开展乡村建设工匠培训班1期,60多人参训。选派90名乡村振兴人才到湘西职院参加培训;举办电商人才(一村一主播)培训班1期,130多人参训;科技特派员自主举办培训班50多次。开展科技服务周活动,围绕种植、养殖、加工、农产品销售、农村物流、农村电商、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方面,累计培训乡村振兴人才6600余人次、培育乡村致富带头人356人;加强企业协作关系,在深圳、宁波、慈溪和宁乡建立劳务服务站,与沿海经济发达20个地区200个优质企业建立劳务协作关系。1.27万名农村劳动力通过劳务协作在“珠三角”“长三角”“长株潭”实现高质量就业;精心提供招聘服务,成立就业小分队,将岗位送到“家门口”,积极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月”、“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夜市招聘会”等线下线上招聘系列活动33场,提供就业岗位4.5万余个;落实帮扶政策,提供政策支持、资源支持和资金支持,关心特困企业,返还失业保险41.05万元,缓缴养老和工伤保险7.52万元、0.42万元,减免工伤保险73万元,发放一次性留工培训和扩岗补助0.25万元、0.6万元,加强公益岗位开发管理,582名脱贫劳动力和边缘易致贫劳动力实现托底安置就业;实施“返茶乡、建茶乡、兴茶乡”人才回引工程,回引524名人才返乡创业;2022年全县新增创业主体462家,入驻孵化基地企业11家,入驻县产业园企业10家。

(五)深化基层党建促进治理效能全面提升

在组织层面上聚集责任落实,严格落实县镇村“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制,健全完善县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挥体系,积极推进机构职能优化,强化5个办公室、15个行业指挥部及7个镇级指挥部职责分工,进一步夯实组织力量支撑。2023年先后10余次召开县委常委、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部署相关工作,出台《古丈县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细则》《古丈县2023年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要点》等文件;在个体层面上压实主体责任。坚持县委书记、县长负总责,30名县级领导联镇联村联行业部门全覆盖,突出县级领导“联镇包村”、行业部门“协调指导”、镇村“主责主体”责任,按月制定行业部门责任清单、镇村落实清单,对32个行业部门7镇103个村量化考核,结果与联镇联村联行业部门县级领导、镇村及后盾单位干部绩效发放、评先评优相挂钩,激发干事创业精神。在工作方式上加强驻村帮扶。坚持“尽锐出战”,按照“四个不摘”和“一村一队”要求,派出省州县驻村工作队110支308人、工作队长第一书记112人,实现全县110个村(社区)、2个搬迁安置点驻村帮扶全覆盖,确保工作力量不减、持续高效推动各项决策安排落地见效。

二、古丈县乡村振兴工作中形成的基本经验

近年来,古丈基于自身资源禀赋,积极抢抓政策机遇,大力实施“生态文明引领、特色产业强县、改革创新攻坚”战略,聚焦乡村振兴,全力打造后发赶超样板,在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社会治理等方面积累了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

(一)聚力“茶”品牌打造产业振兴火车头

古丈县依托自然优势、生态优势,突出做大做强以古丈毛尖为代表的茶叶产业,将其作为乡村振兴的主推产业,不断巩固生产基础,把抓管理、树品牌、扩市场作为推进茶产业发展的关键。

加强科技赋能,夯实生产基础。科技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要推动力,是塑造产业品牌的关键要素。古丈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建设古丈茶叶良种繁育基地》《关于强力推进茶叶产业化基地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文件,从源头上抓生产管理,重点支持建设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大力推进茶叶标准园、示范园、精品园建设,建立起覆盖全产业链的古丈红茶、绿茶地方标准体系,建成标准化绿茶生产线28条、标准化红茶生产线15条、标准化黑茶生产线4条;坚持把产品研发作为茶叶品牌发展的重点,通过与湖南农大等科研院校合作,成功创建“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示范县”,成功开发出古丈红茶、湘西红砖茶、古丈黑茶等新产品,茶园利用率和产业综合效益稳步提升,平均每亩产值4000元以上,最高亩产达1万元。

重视品牌塑造,拓宽销售市场。古丈大力建设“知名产业”,不断加大品牌创建申报力度,“古丈毛尖”先后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保护产品、“2014世界茶业博览会”金奖、“百年世博中国名茶评比”金奖、“中华文化名茶”等殊荣,古丈被评为 “中国有机茶之乡”“中国茶文化之乡”,“古丈红茶”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品牌美誉度持续提升;同时,先后成功举办了斗茶会、茶歌大赛、“古丈毛尖”中国行等一系列品牌宣传推广活动,每年定期组织茶企参加国际国内茶叶博览会、茶叶展销会等活动,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同时,建成武陵山地区唯一一条集茶叶交易、茶艺表演、茶文化研究、茶馆休闲于一体的茶叶专业市场,并在国省道沿线开设了牛角山、神土地、小背篓、县有机茶叶公司等接待销售网点,带动周边脱贫人口实现家门口就业800多人。

落实项目带动,推动茶旅融合。坚持以茶促旅、以旅带茶,结合红石林、坐龙峡、栖凤湖、高望界等核心景区开发和茶叶专业村寨、传统村落、特色民族村寨等优势资源,积极开发茶旅农家游、生态游、田园游、民俗游等特色项目。加强文旅产业开发,支持建设红石林镇城市副中心、默戎镇文旅小镇、高峰和岩头寨森林康养小镇、断龙山和坪坝特色产业小镇建设等,推动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城镇发展格局。狠抓茶产业创新发展,高标准建设“两茶”数字产业园,打造全省茶产业数字化+茶文旅融合项目示范基地。

壮大企业集群,深化利益联结。通过健全项目联实体模式。鼓励支持本地茶企做大做强,从农业产业化、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综合开发、科技创新、以工代赈、扶贫开发等专项资金中安排项目支持茶叶产业发展,全县已建成茶叶专业合作社140个,6家茶企业获评“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认定”,年销售额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5家,年销售额4000万元以上的企业5家,5家企业取得自营出口权。同时,积极抢抓国家IPO扶贫政策机遇,组建“古丈毛尖”茶业集团,加快上市进程;通过健全企业联脱贫户模式,推动茶业发展帮扶,在政策支持下,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强化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如牛角山茶企实行“村支两委+公司+科研院校+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鼓励农户以资金或土地入股,建立农户从租金、劳务、订单农业、盈余分配、返利、分红等6个方面的增收机制,探索建立了订单式精准脱贫模式,通过承接政府委托扶贫订单,与政府、贫困户签订协议,依托企业带动作用惠及3个镇11个村7000多户2万多人。

培育集体经济,激发村集体发展活力。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和“三变”改革,稳步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增强村级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出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施方案(2020--2023)》《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增长奖惩工作方案(试行)》等系列政策文件,确保资金投入力度不减,政策扶持力度不减,鼓励实现从门面租赁的单一村级集体经济向资源利用型、物业商贸型、产业开发型、加工仓储型、文旅发展型、服务生产、委托经营型等多元化发展新格局转变。坚持政策“铺路”。注重激励创新,出台古丈县《村集体村经济受益使用管理办法》《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增长奖惩工作(试行)方案》,每年从集体经济收益增量中提取15%~20%作为奖励基金,对年度考核为“优秀”“合格”的集体经济专抓村干,可享受奖励基金的30%、25%的奖励,最高不超过1.5万元;对年度考核为“优秀”“合格”其他村干部,可享受奖励基金的15%、10%奖励,最高不超过1万元。坚持能人“带路”。采取“基本报酬+绩效奖励”方式,相继聘请39名、58名职业经理人,协助村两委管理村集体经济烟茶基地;实施“返茶乡、建茶乡、兴茶乡”人才回引工程,回引524名人才返乡创业;创办“古丈县人才孵化基地”,开展业务培训12次,选派200余名致富带头人赴浙江、山东、长沙、贵州、宁乡等地培训提能,助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二)突出差异特色发展一村一品庭院经济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鼓励脱贫地区有条件的农户发展庭院经济。作为一种新的乡村经济发展模式,庭院经济正在不断丰富其内涵和定位,乡村庭院经济的重大潜力在于能通过促进小口径的产业融合,帮助乡村实现产业振兴,尤其对于脱贫地区农民实现收入增长、创造致富新途径有重要帮助。古丈县大力发展“庭院经济”,确保家家都有增收产业、户户都有增收项目,实现种植业、养殖业和手工业稳定增收。

实施政策保障,提供财政支持。制定《古丈县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实施方案》,统筹整合1000万元财政涉农资金打造7个庭院经济重点村(每镇一个村),鼓励和支持全县1300户脱贫户、监测户参与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同时实施财政奖补,明确奖补主体,奖补界限,提供消费支持。

差异化定位,挖掘特色资源。古丈县在庭院经济发展中,通过充分发掘当地优势资源,实施差异化定位。县内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独特的人文历史积淀。在发展庭院经济的过程中,将传统的农业生产与旅游、文化等产业相结合,跳出传统庭院经济发展格局,通过扶植发展茶产业、种植养殖、特色加工、休闲旅游、农家乐等庭院经济产业,促进了农民增收,2022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608元。尤其是依托当地的丰富茶园资源,推动庭院经济与茶叶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出一批以茶叶加工、旅游观光为主的庭院经济项目。如墨戎苗寨依托旅游公司租用村民的闲置房屋打造“情景”,让村民以旅游公司员工身份在“自己家里”上班,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联结;古阳镇官坝村结合村里实际情况,在县乡村振兴局的大力支持下,后盾单位、联村领导、村支两委积极发动村民有效利用房前屋后、田间地头闲置零散土地种植宁乡栀子花,发展家门口的庭院经济,官坝村已发动农户84户利用房前屋后及闲置空地种植栀子花六千株。

突出组织引领,形成共向合力。实施“村党组织+新型经营主体+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利益联结模式。积极发展庭院经济,扶植发展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加工、休闲旅游和庭院生产生活服务等庭院经济产业,力争覆盖10%以上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培育一批庭院经济示范村示范户,让庭院经济成为群众增收有效渠道。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引导和支持农户参与庭院经济,同时协调各方利益,确保公平和透明。同时提供技术和市场支持,帮助农户提高庭院经济的产出和质量,促进庭院经济的持续发展。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发挥组织作用,统一管理和运营庭院经济,确保各方利益的均衡分配,提高农户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促进当地社区的发展和繁荣。

(三)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提升民族乡村魅力

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不仅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制度框架和价值目标来统领乡村的文化建设,让现代文明融入到乡村的日常生活,而且要包容乡土文化的区域差异性和发展多元性,顺应乡村文化的演进规律,传承乡土地方本色,彰显中国民族风格。古丈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6项、省级8项,25个村列入中国传统村落,苗族四方鼓舞、土家族茅古斯等独具特色。通过科学规划、保护开发、文旅结合等方式,探索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模式,展现少数民族特色文化魅力。

制定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传统村落。古丈立足村庄自然资源禀赋、历史文化特色,对村庄发展的整体风貌进行顶层设计,制订符合区域发展要求、契合生态、生产、生活实际的乡村空间规划,将传统村落保护规划与“十四五”、国土空间、乡村振兴、发展等系列规划有机对接、充分融合,科学编制了《古丈县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总体规划》,实行集中连片打造;坚持规划引领,全面完成103个村庄规划编制,作为集中连片村落的发展方向和主线,加强山水特色和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古树名木保护,塑造乡村风貌。建立传统村落保护档案和文旅项目建设清单,通过修复建设和文化传承,积极完善村落发展蓝图、布局文旅业态、重塑美丽乡村形象、打造传统村落名片,有效整合传统村落的特色资源,焕发传统村落的生机与活力。如以苗族文化为特色的墨戎苗寨、夯吾苗寨和中寨村,以土家文化为特色的坐龙峡村、红石林村、坐苦坝村等。

推进文化大众化,营造共同文化氛围。整理总结了具有古丈特色的茶礼、茶俗、茶歌、茶话、茶史,认真挖掘与古丈茶叶相关的重要历史遗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研究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古丈三道茶》《土司擂茶》《苗王油茶》等茶艺,充分展示古丈茶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注重繁荣县域茶文化,围绕“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推进茶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三进活动”常态化,让更多群体关注和了解非遗,共享非遗系统性保护成果;精心组织斗茶会、茶歌大赛等系列茶赛事,已举行十一届斗茶会,每年评选出金茶王、银茶王以及斗茶大师,除此之外还有民间斗茶会,在全县形成了爱茶兴茶的浓厚氛围,古丈茶叶知名度得到提升,茶叶市场持续拓展,脱贫群众从事茶叶开发信心不断增强。

实施保护性开发利用举措,鼓励开展生产经营性活动。按照“恢复原状、保护现状”的原则,古丈县深挖细掘村寨历史文化,坚持“依山建、简构造、精细部、亲山水”的建筑格局,加强传统村落历史建筑物的修缮、民居新建的指导,还原传统村落的古朴风貌。同时,注重保护性开发利用,在传统村落内合理开展旅游、休闲度假、传统手工艺和传统技艺加工制作等生产经营活动,积极推动传统村落实现振兴发展和文化复兴。如墨戎苗寨将苗族文化非遗项目打造成经营项目,建成苗族博物馆、苗家婚礼房、巫傩堂、苗银手工坊、农家茶屋等。牛角山村开发建设夯吾、戎吾两个苗寨旅游景区,实行旅游绿色股份“月月红”村民12项保障增收机制。 

(四)多元帮扶格局形成乡村振兴共同行动活力

乡村振兴工作并非政府的独角戏,从政府、社会二分观点来看,社会帮扶是政府帮扶的有益补充,属于第三次分配,精准性更强,主要依靠自愿精神;从政府、市场、社会三分观点来看,社会帮扶是指社群治理,这一治理模式与行政治理、市场治理并列,是基于对共同价值与规范的认可与遵从而形成的一种互动式、多中心、自我式治理。对乡村振兴共同价值的追求是社会多元帮扶格局形成的前提,古丈积极汇聚多方力量。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对农村地区进行全面、综合的支持和帮助,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坚决守牢脱贫攻坚底线,加强防止返贫监测和领导干部结对帮扶措施。加强驻村帮扶,确保工作力量不减、持续高效推动各项决策安排落地见效;扎实推进防返贫监测帮扶,常态化开展“基层摸排、行业筛查、平台监测、分析研判、交办反馈、跟踪落实”监测帮扶,全县共有脱贫户8124户31692人,监测户1351户3948人,其中未消除风险监测户771户2240人,新识别监测户47户152人,切实做到“应纳尽纳、应帮尽帮、应退尽退”。扎实开展防止返贫监测帮扶集中排查,共排查出6类重点人群1024户,其中新识别35户111人拟纳入监测对象。

东西协作,先富带动后富。2018年4月,浙江省安吉县溪龙县黄社村20名党员联名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实施“白叶一号”项目,受到来信,习近平总书记做出重要批示,2018年7月,国务院扶贫办确定湖南省古丈县为受捐对象之一,“白茶一号”落户默戎镇翁草村,受捐茶株150万株,种植660亩。古丈县成立“白叶一号”产业园建设指挥部,高起点规划、高质量整地,高标准定植,高水平培管,2020年首次采茶加工并以“携茶”品牌名义上市,按照“茶园景区化、茶旅一体化”的思路,将“白叶一号”茶叶产业园打造为重要旅游景点,同步带动翁草村、牛角山村和夯娄村的经济发展,强化联农带农机制,通过茶叶销售、旅游收益、土地流转、务工等多种方式为农户增收,实现“一片叶”成就一个茶旅融合富民产业。

持续拓宽就业空间,做好异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帮扶。坚持以产业发展带动就业、以技能培训推进就业、以创新创业扩大就业,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全力推进稳岗就业提质量上台阶。用好就业帮扶车间,管好公益岗位,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就业帮扶,促进脱贫就地就近就业,提高吸纳脱贫人口和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就业数量和比重,确保聘用脱贫人口数量稳中有升。做好脱贫人口务工规模稳中有升,持续抓好务工信息动态管理,精准掌握脱贫户和监测户务工就业状况。坚持创新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内容,充分发挥基层工会主体作用,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通过创新服务模式,引进幼儿园、培训机构、爱心超市、卫生服务、扶贫车间等丰富社会服务资源,开设家长课堂、群众夜校、技能培训班,不断强化服务保障。通过规范就业管理,依托社区工会成立城区集散劳动力服务中心,服务范围涉及建筑业、水电安装、家政保洁服务、搬运工等类型。

抓实社会帮扶,提供高质量公共服务。着力深化光大定点帮扶和宁乡对口帮扶,先后实施就业、医疗、教育、产业、助残、联村、消费等7项帮扶措施,完成转移就业劳动力62人,开发脱贫户、监测户公岗200个,完成消费帮扶近270万元,2023年已到位光大帮扶资金700万元、宁乡帮扶资金1000万元。以宁乡市对口帮扶古丈为契机,开创“总部经济+产业异地孵化+科技研发”发展路径,推动古丈县工业破除空间限制,主动承接省会产业转移,为古丈工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在医疗方面,中国光大集团援助古丈县“智慧医疗+”项目即全科医生助手机器人试点项目已完成全县覆盖,为基层群众提供诊疗服务276176人次,通过利用光大集团的互联网医疗资源优势,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服务社会的原则整合县域内县、镇、村三级医疗网络,组建古丈特色“智慧医疗”的医共体模式,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促进医疗资源下沉,坐实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和村医签约服务;在教育方面,联合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中金公司联合实施山村幼儿园项目,把幼儿园办在村门口,解决一部分3-6岁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问题,同时为一些志愿者提供就业岗位,乡村幼儿园办了34所,志愿者45人,在山村幼儿园就读的适龄儿童305人。

三、古丈经验的重要启示

开放合作是发挥相对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后发优势的必由之路,古丈县强化自身发展基础,一方面以古丈毛尖为核心产业专注于锻炼“内功”,不断创新政务服务体系,同时提升脱贫攻坚“造血”能力,另一方面抢抓政策发展机遇,不断深化对外合作,积极主动创造发展机会,为打造乡村振兴后发赶超的样本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启示。

(一)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进生态赋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和阐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指明了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同并进的必要路径。古丈是生态大县,森林覆盖率高达79.8%,有高望界国家自然保护区和坐龙峡国家森林公园,有清澈的酉水河与栖凤湖,空气中负氧离子高,被评为“中国生态魅力县”“中国健康养生休闲度假旅游最佳目的地”“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天然氧吧”。通过大力发展“两茶一养”区域特色产业,将生态环境优势转换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经济优势,古丈在推进农业产业绿色有机、集约高效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实践证明,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相辅相成,只有通过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我们才能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基础。同时,经济发展也为保护生态系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手段。通过投资环保产业和推动绿色发展,可以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因此,将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视为相互促进的关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理念,应将技术创新放在突出的位置,将“技术变化”这一关键因素引入农业生产和经济增长当中,以引起生产要素的变化,这要求建立一套与技术变化相适应的制度,更加注重市场化和多元参与,同时鼓励对人力资本进行持续性的投资;应持续开发农业产业新功能,新业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发展生态旅游、康养等新业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村经济产业链融合发展。积极投入资源,加大对农业产业新功能和新业态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应加强生态环境整治。全力抓好污染治理和其他环保问题整改任务,持续推进石漠化治理、矿山复绿、裸露山地治理等生态建设和修复工程,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深化大气环境治理,严格落实河长制、林长制,推进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同时加大农业执法力度,维护农业生产领域安全。

(二)唤醒传统村落的多元价值推进文化赋能

作为一个以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为主的山区县。古丈县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传统村落就是其中之一。古丈县的传统村落大多建于明清时期,这些村落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呈现着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汇聚有不为人知的地方方言和传统习俗等。在现代化进程的冲击中,古丈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制定保护规划、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推进旅游开发等,以实现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古丈县积极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和开发,通过挖掘多元价值,推进文化赋能,让这些古老的村落焕发出新的生机,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挖掘其经济效益。因此,应重视文化传承与创新,延续乡村历史文脉,传统村落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保护和传承这些传统是至关重要的。通过专业化和技术化的手段加强对传统技艺和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创新其表现形式,同时强化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为展现地方民俗文化提供平台,营造社会共同文化的氛围;应制定科学的保护性规划政策,对传统村落进行全面的调查和评估,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不同的保护规划。例如,对于一些保存完好的村落,重点放在了维护和修缮上,保持其原有的风貌和特色;对于一些损坏较为严重的村落,则采取了抢救性的保护措施,尽可能地恢复其历史原貌;应将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挖掘经济价值,围绕传统村落活化和文旅发展,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主线、非遗项目为载体、设施场景为呈现、民俗活动为业态,打造集少数民族文化非遗项目保护、传承、展示、体验及游、娱、吃、购于一体的消费场景,积极开发村落的旅游资源,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三)建立共建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党建赋能

古丈县聚焦茶叶、柑橘、烟叶等优势特色产业,突出产业发展,完善产业发展利益联结机制,稳定就业,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强化“村党组织+新型经营主体+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户多渠道发展农业产业,同时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鼓励脱贫户和监测户将政策扶持资金、土地等生产资料折价入股与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大户能人)结成联股、联利共同体,实践证明,在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的同时,建立共建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才能更好的形成社会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共同进步的“合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格局。因此,推进党建赋能,应充分尊重农民主体意见,在强调党组织领导的同时发挥村民自治的作用,建立多方联动机制,听诉求、实监督、解难题。定期展开沟通交流,完善民生问题反馈处理机制,利用“老熟人”办好“身边事”,不断引导群众参与基层治理;应完善自身组织体系,坚持以“组织体系”为引领,聚焦聚力总目标,建立健全“横向到业、纵向到户”党组织领导全覆盖体系,逐步夯实资源共享、组织共建、活动共联的区域党建工作基础,不断推进资源和权利向基层的下沉,完善组织机构,优化政务服务效能,减轻财政压力,着力解决民生实事;应实事求是地培育集体经济,坚持政策铺路,利用好本土资源实现不同类型村集体经济的多元化发展,聚焦基础设施等小切口强化村民脱贫的内生动力,引入市场化思维,实现村集体经济“能人”带路。

参考文献

习近平:《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求是》2023年第6期。

陈文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求是》2018年第6期。

陈文胜:《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民日报》,2018年3月12日第7版。

陈文胜:《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农业发展的战略转型》,《求是》2017年第3期。

刘知宜:《庭院经济:“小而精”背后的“广与深”》,《农民日报》,2022年10月27日第8版。

向汉庆、伍晏乐:《大力发展庭院经济 培育县域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湖南日报》,2023年8月24日第13版。

陈文胜、李珺:《论新时代乡村文化兴盛之路》,《江淮论坛》2021年第4期。

谢治菊、梁嘉俊:《东西部协作中的社会帮扶:类型、逻辑与未来》,《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23年第4期。

640.png

【作者简介:陈翔宇,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城乡公共治理。陈文胜,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农村经济、城乡关系、乡村治理。来源:《乡村振兴蓝皮书:湖南乡村振兴报告(2023)》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3年11月出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