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孟庆毅:正确对待组织约谈是明智的选择

[ 作者:孟庆毅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8-03 录入:实习编辑 ]

“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是我党坚持的一贯方针。毛泽东同志早在延安整风时期就提出:“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借以达到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这样两个目的。对于人的处理问题取慎重态度,既不含糊敷衍,又不损害同志,这是我们的党兴旺发达的标志之一。”贵州省开展党员干部约谈工作无疑是对这一方针的坚定落实,是对中央纪委关于监督执纪“党内关系要正常化,批评和自我批评要经常开展,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党纪轻处分和组织处理要成为大多数”工作要求的有效实践。

惩前才能毖后,治病才能救人。通过约谈,及时了解掌握干部的思想动态、作风状况、工作状态,更能及时对“问题干部”拉拉袖子、咬咬耳朵,使其在红脸出汗警醒中,吸取教训,不再犯类似错误,这是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下,以纪律的尺子管党治党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对全体党员干部监督全覆盖的重要举措,也是对党员干部的关心爱护。

破“法”无不从破“纪”始。纵观落马官员的堕落轨迹,从“好同志”到“阶下囚”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思想防线是一点一点松懈直至松溃,行为是一步一步失范直至失控。要是不管在哪一个紧要关头能有组织或纪检监察部门关键的“大喝一声”“猛击一掌”,就不会由小错铸成大错,最终走向人民群众的对立面。黔西南州某县县委副书记、县长在约谈中主动交代了自己的问题后如释重负:“终于可以轻装上阵了,今后一定加倍努力干事创业,感谢组织在我最关键的时候给我猛击一掌,让我迷途知返。”

约谈是一种监督管理党员干部的方法。组织要想真正达到教育挽救党员干部的目的,做好约谈后的后续工作至为关键。要坚持敬终如始,绝不能“雷声大雨点小”。坚持“量体裁衣”“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绝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萝卜白菜一锅烩”。如贵州省综合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区分违纪问题时间节点、问题性质、认错态度等进行恰当处理。提醒谈话2078人,批评教育7601人、诫勉谈话2566人;因违反纪律,给予党政纪轻处分和组织处理的党员干部999人;因严重违反党纪,给予党政纪重处分115人;因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的党员干部31人。做法务实有效,值得点赞。

正确对待组织约谈是党员干部的明智选择,有问题则如实交待,无问题则检身正己。有问题的干部莫要被“浮云遮望眼”,“一条错道走到底”。要看到,越往后执纪越严是大势,侥幸得了一时一事,侥幸不了一生一世;要知道,组织的约谈是关心,是爱护,是在帮着改小毛病、拔小刺,避免将来变成大毛病、大刺;要明白,有病就治,把病灶消灭在初发阶段,就不会致小病发展成大病,甚至成为疑难杂症。有错就改,把错误制止在萌芽状态,就不会“小洞不补,大洞吃亏”,甚至由小“苍蝇”变成大“老虎”;更要清楚,拒不交待是错上加错,罪加一等。文中所披露的“黔南州政协主席高金林,铜仁市委常委、副市长杨德华等党员干部心存侥幸,在组织教育挽救面前不珍惜机会,拒不承认问题,甚至妄图瞒天过海、蒙混过关,最终受到党纪从严从重处理。”就是最好的明证。

作者单位:昆明市盘龙区委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