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孙永平等:资源开发对要素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

[ 作者:孙永平 徐恒宇 汪博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8-01 录入:实习编辑 ]

导读:孙永平、徐恒宇和汪博三位学者全面分析了资源开发对西部地区要素收入分配的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实证检验了两者之间的影响。分析表明,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在规模较小时,改善了要素收入分配,在规模较大时,资源开发反而恶化了要素收入分配。资源产品价格的上升也加剧了要素收入分配的恶化状况。因此,在对西部地区进行大规模资源开发的同时,必须改革现有的资源收益分配体制,构建可持续的资源开发模式。

自然资源并非所有生产活动的直接要素,却是一切生产活动的最终要素来源,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经济发展的道路和模式,尤其对经济落后国家或者地区更是如此。20世纪90年代,“资源诅咒”悖论把经济学家的视角从资源稀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扩展到资源丰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一些学者认为资源收益分配不公引发的社会矛盾是诱发“资源诅咒”的重要原因。一方面,通过寻租和掠夺性开发,资源收益被少数人或少数利益集团获取,资源收益无法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容易产生“被剥夺感”,导致群体心理失衡,诱发社会矛盾冲突。

西部地区的优势在于资源。西部地区石油、天然气、煤炭、稀土、有色金属等资源储量大,截止2014年末,西部地区煤炭基础储量占全国的43.93%,天然气占92.72%,石油占64.54%,远景储量更是极为可观。因此,在充分考虑西部地区自身比较优势的情况下,国家先后提出了“西电东送”、“西气东输”、“西煤东运”等资源主导型发展战略,建有一批重要的资源基地和产业聚集区。实践证明,资源主导型发展战略使得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西部地区的矛盾也在于资源。据世界银行课题组测算,开发地居民获得的收益仅占资源总收益的0.5%左右。与此同时,开发地居民却遭受着生态环境恶化、健康受损、物价上涨、失地和失业等“痛苦成本”。强烈的反差导致开发地社会矛盾冲突逐渐增多,大规模群体事件屡见不鲜。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已经认识到,矛盾冲突不仅对开发地的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也对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未来国家能源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全面分析资源开发对西部地区要素收入分配的影响表明,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恶化了西部地区的要素收入分配状况,在规模较小时,资源开发改善了要素收入分配,在规模较大时,资源开发反而恶化了要素收入分配。资源产品价格的上升也加剧了要素收入分配的恶化状况。时间虚拟变量的系数和显著性表明,除了2008年和2009年之外,从西部大开发实施之后,西部地区的要素收入分配状况处于恶化趋势。由于资源收益具有可耗竭性和波动性,一旦资源开发进入枯竭期,这些渠道就会断裂,加之生态环境的恶化和产业结构的扭曲,极有可能使后代居民陷入返贫的困境,经济发展也因此陷入衰退。

2010年,国务院召开的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提出,未来10年把西部地区建成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和资源深加工基地,使西部地区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2011年,两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也提出,要把西部地区建设成国家重要能源、战略资源接续地和产业集聚区。2016年,两会审议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又提出,推进大型煤炭基地绿色化开采和改造,提高资源就地加工转化比重,提出“北煤南运”战略。这就意味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资源导向型发展战略仍然是未来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中国目前的资源收益分配格局下,开发地居民处于弱势地位,不仅受益渠道不稳定,受益方式单一,受益程度低,而且还要承受生态环境恶化、健康受损、物价上涨、失地和失业等“痛苦成本”,导致社会矛盾冲突频现,严重威胁到资源开发地的社会稳定与可持续发展,也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未来的能源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在对西部地区进行大规模资源开发的同时,必须改革现有的资源收益分配体制,构建可持续的资源开发模式。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经济评论》2016年第4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