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杨可平等:乡镇文化站实施“志智双扶”策略

[ 作者:杨可平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0-01-21 录入:王惠敏 ]

 内容摘要:乡镇文化站是国家最基层的文化事业机构,是密切联系广大农村、活跃农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纽带,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弘扬先进文化的前哨阵地。乡镇文化站肩负着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示范和导向作用,是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桥梁与枢纽,更是实施"志智双扶"重要平台和抓手。乡镇文化站要积极宣传“志智双扶”重要性,充分发挥图书阅览室作用,开放网络提供电子阅读功能,实施“免费送书上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开展“志智双扶”论坛,组织文化志愿服务,促进“志智双扶”,提升“志智双扶”实效。

 关键词:乡镇文化站 扶贫 扶志 扶智

乡镇文化站是国家最基层的文化事业机构,是集群众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和农业科技普及为一体的农村文化中心,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窗口,是密切联系广大农村、活跃农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纽带,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弘扬先进文化的前哨阵地。乡镇文化站肩负着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示范和导向作用,是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桥梁与枢纽, 更是实施“志智双扶”重要平台和抓手。

1.积极宣传“志智双扶”重要性

2017年5月,文化部发布《“十三五”时期文化扶贫工作实施方案》,指出不仅要全面提升贫困地区文化建设水平,更要发挥文化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扶志”“扶智”作用。乡镇文化站要充分利用广播、板报、宣传橱窗、有线电视等文化宣传阵地,积极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志智双扶”重要指示精神:“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和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扶贫要同扶志、扶智相结合”重要举措以及实施“志智双扶”的作法和成绩,提高认识,引导广大扶贫工作者和贫困群众积极投入到扶贫工作中,力争打赢脱贫攻坚战。

2.发挥图书阅览室作用

要让“口袋”鼓,先让“脑袋”富。要想“脑袋”富,首先要读书。乡镇文化站是村民读书理想场所,是为贫困群众脱贫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的动力源库。实施“志智双扶”,让更多贫困群众思想文化素质与种养植等技术水平“高”起来,精神上真正“富”起来,离不开读书学习。乡镇文化站要充分发挥图书资源,为脱贫群众准备丰富的精神食粮,让他们通过读书学习,提高脱贫致富信心,树立“要脱贫、敢脱贫、能脱贫”志气,全面提升脱贫水平和能力,真正走向脱贫致富路。

3.开放网络提供电子阅读功能

计算机的出现,改变了人们信息的交流和沟通方式,也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模式。身处在一个网络资源共享的时代,乡镇文化站要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建设WIFI信号终端,开放电子阅览室,方便群众上网读书、查阅资料,学习脱贫致富技能,收集脱贫致富案例,积累脱贫致富经验,为全面脱贫致富奠定基础。

4.实施“免费送书上门”

书飞网、青番茄、文迪网和知阅网为代表的网络实体图书馆, 在“免费送书上门”服务上已经走在了公共图书馆的前面,这也是文化扶贫的有力抓手。乡镇文化站要提供更加简便、快捷、高质量“免费送书上门”服务,助力文化扶贫。要引入志愿者服务,利用贫困村、贫困户的学生上学、放学为贫困群众送书上门,吸引更多“想脱贫、要脱贫”的读者学习。要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合作来实现“免费送书上门”,方便贫困村、贫困户群众读书提素质,学习提技能。“免费送书上门”是乡镇文化站充分运用图书资源,对没有到、不能到文化站图书室的读者提供主动服务的一种创新服务模式,也是乡镇文化站实施“志智双扶”的有效模式。

5.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扶贫精神,实施文化扶贫,丰富和活跃农村群众文化生活,让基层百姓共享文化成果是乡镇文化站重要职责。乡镇文化站可组织送戏下乡、进村放电影等文化惠民演出活动。联系文艺演出团体和电影放映队分别深入贫困村,和贫困群众较多的村,实施文化扶贫交流活动,向村民宣传“志智双扶”的主题,使得村民们在观看节目的同时受到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扶贫专题教育,“送戏下乡”“进村放映”活动的开展,不仅为广大群众送上了一顿丰富的“文化大餐”,助力“志智双扶”,更为乡村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态势,促进了乡村振兴。

6.开展“志智双扶”论坛

乡镇文化站可利用其平台,组织开展“志智双扶”论坛,统一思想认识,探讨脱贫致富方法,总结脱贫致富经验。召开论坛,可聘请乡镇领导讲解“志智双扶”意义和重要性,提高“扶贫先扶志”认识,凝聚共识,增强脱贫信心;聘请农技专家,讲解科学种养殖技术,增强脱贫能力;组织脱贫致富经验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营造脱贫致富氛围,开展比学赶帮争脱贫活动。

7.组织文化志愿服务

乡镇文化站要主动和上级文化部门联系,在实施“志智双扶”过程中,请求上级文化部门组织文化志愿者服务活动。组织写作、摄影、绘画、书法采风,开展文化扶贫。如:文化志愿者农村行、艺术院团走基层、“阳光工程”基层文化志愿服务等,丰富贫困村、贫困群众文化生活。组织志愿服务写作报道扶贫工作开展情况及进展和取得的成绩,举办扶贫写作、摄影、绘画、书法展,拓宽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文化视野,提升文化欣赏能力,增强脱贫致富信心。通过组织文化志愿服务,推动文化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推动贫困地区文化志愿服务工作蓬勃开展,促进“志智双扶”,提升“志智双扶”实效。

实施“志智双扶”,是乡镇文化站在扶贫工作中一重要工作重点,要充分发挥其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的“扶志”“扶智”作用,做到既扶物质,更扶精神、扶智力、扶文化。开展送文化下乡、建农家书屋、实施文化帮扶项目,将一件件惠民实事,打通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满足群众求知、求富、求乐需求,使更多贫困群众正在从“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想方设法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扎扎实实巩固扶贫成果,竭尽全力推动贫困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力争打赢脱贫攻坚战。

作者简介:

杨可平,男,1962年生,大学文化,政工师。常年在乡镇工作,有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和扶贫实践,多篇论文在陕西老年大学、福建老年大学网站和中国乡村发现网、枫叶教育网发表。

陈迎梅,女,1974年生,政工师,姥桥镇文化站站长,姥桥社区扶贫队长,在“志智双扶”工作中积累一定实践经验,且取得一定成绩,受到贫困群体和乡镇领导一致好评。2018年,撰写“基于乡镇文化站开展文化服务活动视角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研究”论文参加安徽省社科联第十三届学术年会交流。2019年,参加“环巢湖红色文化传承与弘扬学术研讨会”,撰写“环巢湖红色文化传承研究”论文入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傅永曙,男,1954年生。喜爱研究,善于钻研,多篇研究论文在刊物和网站发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