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人眼里,乡镇文化站是名副其实的“清水衙门”,既没有多少“钱粮”可使,也没有多少“权力”可用。更有甚者,不少文化站直接由一些人兼职“代管”,或干脆“无人看管”。许多基层文化服务机构形同虚设,被戏称为“聋子的耳朵”,有的地方甚至连“摆设”都没有,成为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阻梗。
一些农村地区乡镇文化站受到“冷落”的现实,折射出我国部分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落后和缺位。这其中,既有地处偏远、没有区位优势等客观条件的制约,也有基层文化服务保障供给投入不足等原因所致,但根本则在于这些乡镇文化站赖以运转的体制机制不健全、不完善。
一方面,一些地方的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对新形势下的基层文化工作缺少足够的认识和理解,不能尽快融入大局并借势打开局面,没有将实际行动结合起来,尽快弥补文化站的一些制度短板,没有用实干赢得尊重、赢得认可;另一方面,某些地方党委政府对乡镇文化站缺少应有的关心和支持,缺少系统的规划和建设,没有从根本上保证其人、财、物等方面的投入,没有帮助其建立有利于良性发展的制度体系。在这种局面之下,“人员缺口大、经费难保障、活动待整合、大门常紧锁”就成为某些乡镇文化站处境尴尬的真实写照。
应当看到,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而我们所致力于实现的小康社会则是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的小康社会,这其中,“文化小康”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正因为如此,“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基层文化服务能力建设,构建现代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可见,加强乡镇文化站的服务功能,让其真正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和使命十分迫切和必要。
从某种意义上说,乡镇文化站职能发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文化小康”的现实质量,进而关系到全面小康建设的质量和效果。所以,必须千方百计“唤醒”正在“沉睡”或“沉睡”已久的乡镇文化站,让其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打好头阵, 当好先锋”。从这个角度看,在乡镇文化站建设过程中,一些地方“唤醒”乡镇文化站的实践,如政府配备专职人员、经费列入县级财政预算、对乡镇文化站建立详细考核机制的相关做法,找到了“唤醒”乡镇文化站的“制胜法宝”,值得各地效仿和借鉴。
必须认识到,全面小康“拒绝”文化上的“短板”,更“拒绝”基层文化服务的缺位。所以,在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必须尽最大努力“唤醒”基层文化站,并激活其服务功能,让其在服务基层群众文化需求中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乡镇论坛》2016年5月下旬刊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