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数以亿计的中国人摘掉了贫穷的帽子,中国人的整体生存发展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的扶贫减贫成绩也为国际减贫事业做出了积极的、突出的贡献。尽管如此,中国的扶贫开发工作仍不轻松,真正进入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脱贫攻坚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目标的实现,已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浩大声势,各地区积极作为、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一个又一个扶贫模式“遍地开花”,为我国扶贫事业积累了不少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在笔者看来,农村贫困地区脱贫目标的实现,还得继续深入挖掘农业潜力,找准路子,走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的一个重要思路就是朝着产业链条高附加值的环节移动,提升农业产业效益,提高农村市场整体利益水平,让广大农民能够更大的“利益蛋糕”。不同于传统农业的简单劳动附加,新型特色农业能够将产业链条向前向后延伸,通过创造性劳动附加更多的价值。即是说,农村发展绝不能停留在农副产品原始供给和简单加工之上,必须将农业与休闲、观光、体验等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打造“农业+”特色产业模式。
基于我国广大农村贫困地区的资源环境状况,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是摆脱困境的出路之一。这些地区地形地貌复杂,土地条件较差,但往往又自然环境优美、人文资源丰富,得天独厚的条件为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奠定了基础。特色农业产业化过程大致可划分为定位、配套和市场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必须在区位分析的基础上作出准确的定位。定位既要合理,还要有创意,没有创意就只能跟在别人身后模仿和重复,定位的合理则意味着要有实现定位的能力。发展农业生产是特色农业产业的起点,农业类型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自发调节,但它的布局要同当地自然、人文资源相契合,这样既可以勾勒出各具特色的多重景致,还可以促进农业产业提效升级。
第二个环节就是设施和人员的配套,设施包括基础设施、加工设施和消费设施,主要是道路、通信、食宿、游乐等设施要齐备,让顾客能够进得来、留得住、尽兴归。人员的配套指的是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要跟上,需从外来人才引进和人员就地培训两方面入手,保障产品和服务质量。
第三个环节是市场,市场是价值实现的场所,没有相应的市场,再好的产品和服务也发挥不了作用。这个环节强调的是运用多种营销手段,将产品和服务推介出去,吸引目标顾客前来消费。吸引消费者只是营销活动的第一步,后续还必须下大力气稳住老顾客,发展新顾客,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口碑,不断扩大影响,打响自己的品牌。
这几个环节既自成一体又相互影响,必须在各环节精准发力的基础上整体协调推进,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西藏新闻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