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汪春阳:脱贫攻坚需要提升群众战斗力

[ 作者:汪春阳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6-22 录入:实习编辑 ]

转移就业脱贫,就是要在“转”上做文章,帮助贫困劳动力能掌握一技之长,找到就业门路。河南省出台的《河南省转移就业脱贫实施方案》,就是政府主动、积极、精准地“一对一”帮助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举措。(6月20日大河网)

就业乃民生之本,创业乃发展之源。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精准扶贫不仅要给“鱼”,还要教会群众怎么“渔”。也只有提升贫困户自身“战斗力”,才能彻底摘穷帽、拔穷根,才能打赢脱贫攻坚战。

在河南,为了提升贫困户自身“战斗力”,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比如,为了提高贫困户劳动力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仅实行免费培训,每人每天还给予30元的生活补贴;为了提高培训精准度,侧重培训周期短、易学易会、脱贫增收见效快的“短平快”职业技能,积极开展订单式、田间课堂、授课入户等实用技术培训......如今,他们有的飞到日本打“洋工”脱了贫,有的靠做特色小吃赚了钱,还有的靠“农家乐”走上致富路......

但是,遗憾的是,在全国来看,有些地方并没有把提高贫困户自身能力作为扶贫重点,而是直接通过给钱、给物。“撒胡椒面”的做法不仅浪费了有限的扶贫资金,还引起了群众的不满。甚至在一些人的眼里,政府就是慈航普度、救苦救难的菩萨,扶持了一些好逸恶劳的懒汉,欲壑难填的依赖心理,使他们躺在救助的温床上裹足不前,完全丧失了“战斗力”,最终“越扶越穷”。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精准扶贫要实事求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一厢情愿地按自己的主观意志为农民设计发展蓝图,要问一问贫困户自己想如何脱贫;不能“一把尺子量到底”,要让他们结合自己的身板“量体裁衣”。正如河南那样,营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提供广阔的平台,让贫困户劳动力“各取所需”,在脱贫路上“各显神通”,才能在发展的路上走得更远更快!

作者单位:四川绵阳平武龙安镇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