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逾7亿人摘掉贫困帽子,剩下的就是那些底子最薄、条件最差、难度最大的“硬骨头”。要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扶贫工作就是一个重要抓手。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全国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扶贫方式从“大水漫灌”转向“精确滴灌”,提高扶贫的准确度,确保扶贫见到实效。事非经过不知难,精准扶贫得到的广大贫困户的赞誉,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突出表现在对象识别不精准上。有的走老路,像以前那样随便报上几个名字就算完成任务;有的走邪路,认为被评为贫困户后有利可图,就托关系充当贫困户。这直接导致扶贫资源的浪费,造成新的不公,损害了百姓利益。为此,各地运用大数据技术精准识别贫困户,把严第一道关口。
1.查证了国家的决心。在基层仍然会有群众认为这次中央提出的精准扶贫和以往的扶贫没有两样,只是走走看看,过节发发米等;认为还存在那些经济条件好的农户仍然被视为贫困户享受特殊待遇。运用大数据技术核查贫困户信息,充分彰显了国家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决心,不是说说而已,而是真正的去“拔穷根”,出实招聚集资源去帮扶解困,带领贫困人口实现全面小康,共享改革开放成果。
2.查验了干部的真心。基层的人情关系盘根错节,剪不断、理还乱,尤其是少数党员干部毫无政治原则,唯利是图,优亲厚友,一旦嗅到利益气息就安排亲友捷足先登,抢占先机,在大会小会上装作一副公平公正的样子,想尽办法糊弄组织,欺骗群众。这导致很多地方在精准识别贫困户的时候反复做工作,仍然得不到群众的认可。但是通过大数据技术,组织、纪委等部门联手核查,将贫困户的身份信息进行比对,可以直接揪出假贫困户,在数据面前,干部是真心还是假意,不攻自破,无需辩解。
3.查回了群众的信心。再好的政策得不到群众的支持也达不到预期效果。出于客观条件限制,或是人为疏忽,有的基层群众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但一直没有受到政府的照顾;相反,有的群众儿女满堂,买车买房却能享受贫困户“待遇”,这种不公极大的伤了群众的心,挫伤了群众支持党和政府的信心。通过大数据的核查,实现了真正的扶贫精准,让生活困难的贫困户看到了希望,重拾了他们对政府的信心。
运用大数据核查贫困户信息是现代科技手段转换为实际作用的良好开端,可以很好的杜绝人为操作因素,减少行政成本,提高政策执行效率。相信大数据、云计算等高科技手段会越来越多的运用到政策制定、执行上,为改革开放助力。
作者单位:湖北省京山县曹武镇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