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超然:脱贫摘帽需要谁来撑腰

[ 作者:超然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5-16 录入:实习编辑 ]

针对一些地方为了获得国家资金支持与政策优惠,往往戴了“贫困帽”就不愿摘下来的现状,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建立贫困退出机制的意见》,为破解“贫困县不贫”“贫困帽戴了不摘”开出药方。(5月13日 新华网)

我们知道,目前我国尚有7000万贫困人口,实现2020年如期全部脱贫的任务很艰巨。为了进一步组织人口脱贫,国家为贫困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山区)制定了很多优惠政策,比如:税收减免、资金倾斜、项目扶持、移民搬迁、政策优惠等等,就连高考加分、子女就业、考试降分这些优厚的政策都向西部蔓延,如同生活在襁褓中的婴儿,尽情地吸允着母亲的营养。但是这种情况不可能长久维持,孩子早晚有一天要长大、要自立、要自己创造未来,母亲的过于溺爱势必扼杀孩子天生的创造力和自我造血功能。俗话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拿现实来说,全国同时位居“贫困县”和“百强县”的地区不在少数,同等条件下,他们在争取国家项目时,用“贫困县”的帽子骗取着母亲的柔情;拿到钱之后,又以经济强县的身价彰显着领导政绩,这与国家精准扶贫的战略是背道而驰的。

为什么我国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多少年来投入较多、效果甚微?说到底,一方面受“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思想影响,为官不为、做事不力,多少人力物力都耗费在了漫长的等待之中,久而久之走进了死胡同。另一方面没有将“好钢用在刀刃上”,扶贫资金被挪用、被挤占的情况时有发生,制定的脱贫措施与实际脱轨,老百姓抵触情绪较高。因此,我们必须在精准上下功夫。精,即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准,即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科学推进。

打破扶贫僵局,要有敢于摘帽的勇气。只有在政策公平、环境公平、资金公平、人才公平的环境下,完善体制机制,才是脱帽的关键。笔者认为:首先,中央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精准识别,严肃清理贫困县帽子,对贫困队伍进行大幅度瘦身,减轻扶贫压力;其次,要政府带动、多方参与,积极整合社会力量为脱贫攻坚建言献策,提升扶贫效率;再次,要加强宣传引导,让群众从思想上树立脱贫信心和荣誉感,变被动脱贫为主动脱贫,完善鼓励措施,把好质量关。

头顶穷帽不光荣,只有建立和完善贫困退出机制,对扶贫中的“拖延症” 、“急躁者”对症下药,鼓励脱贫地区及时摘帽,切实整合资源打通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才能真正实现 “小康梦”。

作者单位:四川省绵阳市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