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李恋洁:“真信情”对待人才

[ 作者:李恋洁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5-11 录入:实习编辑 ]

原题:“真信情”对待去行政化的“活”人才

日前,习近平对当前人才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要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制度的灵活顿时活跃了“人才圈”,如果真正能够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对于构建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那是锦上添花,然而对于灵活机制下的用人必然又是一道难解的应用题。

为人才主体放了权,为真正人才松了绑,少了体制机制的约束,人才自然“活”起来,在各方面利益和待遇的驱使下,似乎这是抛给了人才更多诱惑,让其心甘情愿的尽展其才。然而少了约束,摆在面前的选择自然多起来,那么此时,摆脱体制的人才自然在选择雇主方面就自由一点,他们可以所以根据自身喜好,和外部原因随时选择“跳槽”,那么,多年岗位的历练将给人才提供一个合情合理的“跳板”,让其更能轻松的融入新的岗位。所以不得不说改革之下人才流失将可能成为去行政化的一道瓶颈,如何留住人才,如何让人才安心效力将值得我们在改革后进一步探索。

动“真”格留住“身”。这是最基本的外在保障也是最实际的出发点,要想人才安身立命,自然要给出“真”诚意。不得不承认,面对总是喜欢以“工龄”较高下,“老资格”无论在经济待遇和前途发展上自然比“人才”受重视的大环境,懈怠的论资排辈让人才也慢慢开始“随大流”,熬着熬着把自己混成了“老资格”,专业也被熬没了,这对过去进入体制的人才来说,必然就成了一种悲哀。如何止于此,动“真”格,而不是唱高调,让人才不再尝试着熬,而是主动付出呢?一是政策要“真”落实,大方向的政策中央已经给我,具体落实到地方操作面临的将是各种具体问题,但是一定要不畏困难,狠抓改革,营造出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政策环境;二是要“真”抓待遇问题,这一点是保障人才尽其才的硬件条件,处理薪水问题只是基础,更多的可能还是要在生产生活和个人发展上提供条件,以爱才惜才之心和知人善任之能,给德才兼备者压担子,给实绩突出者搭台子,给群众公认者铺路子,留住人才的“身”。

树“信”念拴住“心”。充分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中的主导作用, ,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是此次改革的目的。然而,不拘一格选出的人才,如何心甘情愿的效力于党的事业,这就需要在信念上下功夫。引进的人才必须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和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这就需要把好入口关,在选拔和聘用的时候设置“关卡”,避免“引狼入室”。 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的政治立场和思想信念将决定他在工作中的具体方向和思维模式,将直接影响国力竞争的“排位”,所以培养人才思想,塑造坚定信念至关重要。要在本职工作中加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政治学习,提升人才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方面的情操,树立忠诚于人民的的信念,让人才资源留下,而不是犹豫于良好的硬件设施,真正拴住其“心”。

用“情”感稳住“人”。人才松绑后,自然多了几分气节和几分傲骨,不会束手束脚,简单的物质条件将不能成为奋斗终身的理由,所以如何真正抓住人才“情”感交流,让其在工作岗位上有成就感和获得感将成为稳住人才的关键。获得感和成就感的形成,必然是一种存在感的追求,人才的学识和成就将让其熠熠生辉,自带“光环”,然而这份成就需要来自外部的肯定,所以组织、集体和社会的认同,将满足人才情感需要。有时候要想感化人才,对荣誉称号、立功受奖这些有形的外部赞赏又不及“雪中送炭”,当面临挫折和失败时,依然能够被理解和信任也是关键,所以要正确看到人才的付出,不以产出为衡量标准,真正怀着包容之心待人才,也是人才情感所需。要想从根本上稳住人才,就要满足人才情感所需,营造出一种鼓励探索、激励创新的宽松环境和良好氛围,让人才有发挥其才的动力。

作者单位:四川省乐山市峨边县司法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