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汪春阳:留住人才需要“软硬兼施”

[ 作者:汪春阳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5-11 录入:实习编辑 ]

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日前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做好团结、引领、服务工作,真诚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成就人才,激励广大人才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聪明才智。(5月6日新华社)

目前,我国人才发展现状喜忧参半。从国际局势来看,由于欧美经济持续低迷而亚洲经济增长迅速,我国出现了人才回流现象,为经济转型提供更多动力。但是,从国内局势来看,不容乐观。一方面,人才分布不均,城市多于农村、东部多于西部,进一步拉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另一方面,有关机构调查发现,以“海归”为代表的高端人才,职业稳定性普遍偏低,一年之内跳槽的人不在少数。笔者认为一个城市要想让人才流回来、留下来,必须要完善城市“硬设施”、改善城市“软环境”。

“硬设施”是留下人才的物质保障。简单来说,“硬设施”就是看得见的待遇。比如绵阳市“人才新政 ”,引进项目团队给予最高资助2000万元;杭州市E类高级人才可享受人才落户、申请人才租赁房或1200元/月的租房补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人才是财富和价值的直接创造者,应当成为财富的拥有者。但是,长期以来,国内工资水平总体低于发达国家;国内中西部地区待遇比东南沿海收入低。导致高端人才犹豫不决、稳定性差、不平衡等问题。比如西部地区电子商务发展较晚,待遇低、空间小,很多人更愿意往电子商务发展较早的城市跑。

“软环境”是吸引人才留下的“磁石”。人才“出逃”不仅是待遇问题,对高层次人才来说,一个城市的尊重比报酬、福利往往更能体现人生价值。“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不管是企业还是政府都要有伯乐的眼光,能够能慧眼识珠。这样,才能增强人才的存在感、责任感。比如正是因为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才为报知遇之恩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然而,如今在国内“官本位”思想浓厚,尊重人才的意识并不高。比如在企业,领导者在人才面前端架子;在政府机关,领导就是“权威”。在这样的氛围下,或许能留住人才一时,但留不住一世。

使人才在创新创造中有收益、有荣誉、有地位,增加存在感、成就感、归属感才能留住人才。具体来说,在“硬”的方面,地方政府或企业要制定完善的人才引进计划,比如给予高额的一次性工作和生活补助、安排其家人的工作或给予补助等,使人才的付出和收获成正比,不能让人吃亏;在“软”的方面,政府加强创新成果知识产权保护,打造法治社会;用人单位要创新管理方法,给予生长、发挥才能的土壤,建设优秀和 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以诚心留人;媒体要在全社会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氛围。需要特别提出的是,“硬设施”不“硬”的地区更要从改善“软环境”入手,用心引才、留才是唯一出路。

作者单位:绵阳市平武县龙安镇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