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王京凯: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于“有人可依”

[ 作者:王京凯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5-03 录入:实习编辑 ]

当前,脱贫攻坚战的集结号已吹响,全国上下迅速行动、势如破竹,无不彰显出党委政府担当作为、干部群众齐心合力的攻坚氛围。在这样一场没有硝烟的脱贫之战中,党员干部是“主心骨”、“领路人”,从贫根的“听诊把脉”到攻坚的“对症下药”,再到脱贫的“长效机制”,都要建立干部包村到户的工作机制,让贫困群众在每个环节都“有人可依”、“有计可施”。

“有人可依”是找准贫根、摸清贫脉之需。一样的贫困状态,往往有着不一样的致贫原因,全国7000万的贫困人口中,有缺乏文化和技术的“知识贫困”,有缺乏特色和支柱产业的“发展贫困”,有“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生态贫困”,也有因病因灾丧失劳动能力的“突发致贫”。无论何种致贫,都是一场输不起也不能输的战斗,它承载着7000万贫困人口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承载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梦想,也承载着党和国家的庄严承诺。 “有人可依”就是要“乡不漏村、村不漏户”识真贫;“有人可依”就是要逐村逐户找贫根、摸贫脉;“有人可依”就是要建档立卡看贫情、知贫需,实现扶真贫、真扶贫的目标。

“有人可依”是凝心聚力、全力攻坚之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最重要的是解决好“怎么扶”、“谁来扶”的问题。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广大包村扶户干部来自不同的单位和部门,他们中有引导发展特色产业的、有开展农民技能培训的、也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还有做好保障性兜底工作的。打赢脱贫攻坚战,就要举全国之力,集全民之智,对准贫根,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对病下药,因类施策,做到“扶贫”与“扶志”互相渗透、“输血”与“造血”有机结合、 “治穷”与“治愚”相得益彰,凝聚强大合力,拔“贫根”、脱“贫帽”。

“有人可依”是责任捆绑、建立长效之策。我们所说的扶贫,要久久为功,持续发力,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不是“掩耳盗铃”式的自欺欺人,也不是“寅吃卯粮”式的拔苗助长,更不是“扶完返贫”、“返完再扶”的恶性循环,是要以严格责任落实,强化工作考核,建立起干部包村到户的长效工作机制,让每名帮扶干部头上有责任、有压力、有担子,真正静下心、沉下去、干起来,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担当,鼓足“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实现贫困“一去不复返”的效果,才能向7000万贫困群众兑现党和国家的庄严承诺。

作者单位:中共山东省临沭县委、组织部、统战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