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在“认定贫困”这件事上干部切莫做“甩手掌柜”
2015年10月至今年2月,广西用时3个多月,下派25万名各级干部,进村入户找真贫。一场精准识别贫困户的行动,打破了乡村的宁寂,刷新了贫困的底色。(3月25日 人民网)
有的人认为:有了贫困县这顶“帽子”,可以要到政策优惠,可以有从中央到地方上的财政补贴;有了贫困户这顶“帽子”,同样也有可能利益沾得,会有种类繁多的补助,会有各种产业上的扶持。所以,一旦涉及到利益的东西,看上去总是不会显得那么单纯。
有的所谓的“贫困户”,家里面不光有车,而且城里面还有房子,各种新型的家用电器一样不缺,这是什么样的贫困户呢?再对比一些真正贫困的家庭,要么就是入不敷出,要么就是家里有人丧失劳动能力,常年被沉重的医疗负担压得喘不过气来。
其实,到村子里面转一转,几乎不用进家门,谁是贫困户,谁是非贫困,都可以一目了然。然而,在“认定”贫困户的过程当中,却远非那么简单。因为有补贴,因为有各种各样的补助,所以,在争取“贫困帽子”这件事上,不光是村干部“难”办的事情,也是在分配这种“利益”上难以取舍的事。有的村民因为要争取贫困户这个名额,不惜动用各种手段,去村委里面闹,去村干部家里面吵架。这个时候,如果再加上村两委的认定与监督跟不上,很容易就把“认定贫困”这件事搞到偏移方向,达不到当初扶贫的初衷。
其实,扶贫这件事已经行之多年,虽说是近两年国家把扶贫工作作为攻坚任务来着重展开,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扶贫,成果虽然是非常巨大的,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也出现了这样或者那样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像是哄抢“贫困帽子”、把非贫困户定义为贫困户这种并非仅仅是个案。
要精准扶贫,首先做到的就是精准认定,哪些家庭是真正的贫困,哪些是奔着私利的锦上添花,这些其实都要拿出切实的解决办法出来。目前存在着的问题是,有的地方村干部手里权力过大,谁是谁非,全凭村干部一支笔,划上谁就是谁,缺乏公正和公开的认定程序。其实在这一点上,可以增强一下群众的参与程度,每个村子就那么些人,整天低头不见抬头见,谁家里有特殊情况,其实每个人心里面都很清楚。如何认定贫困的情况,还是要让群众多参与,用群众的意见来主导这个认定的工作。地方上的官员干部不能在这件事上做“甩手掌柜”,没有监督的权力就意味着腐败,在普通的行政机关单位是如此,其实在基层农村单位也是如此。
(作者地址:绵阳市三台县灵兴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