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甘肃蓝皮书:农民工市民化直接成本人均9.24万元

[ 作者:康劲 李丽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1-15 录入:7 ]
    农民工进城落户究竟需要多少钱?甘肃省社会科学院近日发布的《甘肃住建蓝皮书(2015)》披露——综合考虑公共成本和个人成本,人均需要9.24万元。

  落户成本综合考虑了社会保险、居住、消费和子女教育等多种因素,“这笔钱如果靠农民工个人承担显然难度很大。”参与《甘肃住房和城乡建设发展分析与预测(2016)》研究项目的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张广裕指出:农民工进城后,如果是技术型工人,月收入平均在4000元左右,除了日常吃穿住行,还能有些剩余;但如果从事非技术型工作,月收入平均仅有2000元左右,基本就是“月光族”。

  在进城落户成本和农民工的实际收入形成较大反差的背后,是甘肃省近年来农民工市民化的艰难进程。来自甘肃省住建厅统计数据显示,甘肃省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27.71%,常住人口城镇化率37.3%,而实际市民化率却高达54.14%,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进程迟滞。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何苑表示:在国家力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既是重中之重,又是难中之难。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预测,未来515年,甘肃将处于城镇化的加速发展阶段,预计到2020年,甘肃城镇常住人口达到1350万人以上,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有望达到50%。但是,与此相对应的是,甘肃的城镇承载能力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城镇化需求,城镇基础设施普遍总量供给不足,全省城市集中供水普及率、城市燃气普及率、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何苑认为,“以往在城镇化的发展中过分注重城市建成区规模的扩张,而忽视了城市人口规模的集聚,‘土地城镇化’的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速度。”

  张广裕表示,甘肃在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在中西部地区有一定代表性,而准确测算农民工进城落户的人均成本,目的在于呼吁一种建立政府、企业和个人的成本分摊机制,推动政府“加快推进劳动就业、义务教育、公共住房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农民工与城镇居民身份统一、权利一致、地位平等的公共服务制度体系。”

  “当前的政府财政预算与使用有不尽合理的地方。”《甘肃住建蓝皮书(2015)》中分析认为,由于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是以常住人口而是以户籍人口为标准,又缺乏农业转移人口迁入地和迁出地之间协调统筹政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落在迁入地政府的身上,加大了迁入地政府的财政负担,迁入地政府缺乏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积极性。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建议:应当建立以常住人口为标准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并设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专项资金,增强各级市政府与小城镇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各级市政府和建制镇政府应按一定的比例共同承担农民工市民化的转移成本。

  有关专家还同时建议,企业需正视农民工权益,改善工作环境,鼓励农民工加入工会组织,公平享受企业福利;农民工也应当不断提升职业技能素质,为提高工资收入创造条件。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工人日报 2016115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