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农村垃圾的长效化治理机制是整治农村垃圾的重要保障。“上门收集、垃圾不落地”的收集机制,“每人每月一块钱”的收费机制及“3个一块钱”资金保障机制,各环节人员的责任机制,督查评比奖惩的考核机制,四大机制有力增强了治理农村垃圾的成效。沛县各镇村的实践表明,四大机制的设计合理,便于操作,具有创新性。
整治农村垃圾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一环,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11年以来,江苏省沛县大力度治理农村垃圾取得明显效果,其关键在于创新实践了农村垃圾收运的长效化运转机制。
一、“垃圾围村”及沛县的努力
近些年农村垃圾问题突显,“垃圾围村”困局亟待破解。
1.农村垃圾问题——“垃圾围村”困局亟待破解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的垃圾问题突显出来。垃圾倒往路边、河边、村边、田边、塘边、屋边的现象在不少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农村垃圾污染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农村“垃圾围村”困局亟待破解,农村垃圾治理迫在眉睫。
2.解决垃圾的努力——沛县农村垃圾收运体系建设的概况
沛县的农村垃圾污染也不例外。2011.7-2012.7,为硬件建设阶段,各镇(区、场)陆续建成了垃圾中转站,开启了沛县“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收运体系建设进程。2012.7-2013.1,为体系试运行阶段,主要是清除村庄坑塘河沟内多年的积存垃圾和配备保洁人员、保洁工具和其它硬件设施。按照常规思维方法建造垃圾池的镇村居多。2013.2-今,进入以督查促整治阶段,实现了全县1329个自然村垃圾收运体系建设的基本覆盖:各村的坑塘垃圾死角基本不存在,垃圾收集设施的配置基本齐全,环卫保洁人员的配备到位、垃圾基本实现日产日清,基本完成了垃圾处理费的征收和保洁人员工资的统筹发放。
3.解决垃圾问题的重点——建立长效机制
垃圾问题的解决,不可能靠一时清理垃圾的突击行动,也不可能单靠保洁员的劳动,而要在治理垃圾的过程中形成切实可行的、稳定的运转机制。2011年以来,沛县在不断摸索的实践中,创新实践了农村垃圾长效化治理的四大机制:“上门收集、垃圾不落地”的收集机制,“每人每月一块钱”的收费机制,各环节人员的责任机制,督查评比奖惩的考核机制,下文进行详细论述。
二、“上门收集、垃圾不落地”的收集机制
垃圾池的众多弊端促使沛县农村创新实践了“上门收集、垃圾不落地”的收集机制,成为垃圾收运中基础性的环节。
1.保洁员上门收集垃圾的缘起
沛县一些镇村按照常规思维,在村里建设了垃圾池。但不久垃圾池便被人为砸掉、毁掉,主要因为垃圾池的弊端使得离谁家近谁家烦。垃圾池的弊端显而易见:容易产生二次污染,尤其是夏季,西瓜皮之类易腐烂的生活垃圾导致蚊蝇乱飞、臭气熏天,下雨时更是污水横流,如果刮大风,则垃圾池中的塑料袋满村飞。池里池外场面狼藉,成为村里典型的污染源,谁见谁烦。不仅如此,垃圾池的造价还不低。建设一处砖混垃圾池,人工费加材料成本大约800元。平均10户建设一座垃圾池,一个160户的自然村则需16座垃圾池,造价12800元,这无疑给村里增加了经济负担。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在汲取广大群众智慧的基础上,沛县提出了“上门收集、垃圾不落地”的收集办法,并开始在一些镇的村庄试点,结果很成功,并逐渐在全县推广开来。
2.“上门收集、垃圾不落地”的具体实施办法
由村里约定俗成,每天晚上村民把自家的小垃圾桶放置院子大门旁边,次日一大早,保洁员拉着平板车或骑着电动三轮车,挨家挨户上门收集,到谁家门口,保洁员一提垃圾桶就把垃圾倒进车内。起初,部分镇村干部和保洁员都主观上认为,上门收集会加大保洁员的工作量。实践证明,上门收集和使用垃圾池相比,不仅不会加大工作量,反而会减少工作量。因为,保洁员用铁锨把垃圾池的垃圾往保洁车上装,所花的时间、劳动量和麻烦程度,都比上门收集多得多。
3.农村保洁员上门收集垃圾的好处
①真正实现了垃圾不落地。保洁员上门直接把每户的垃圾倒进收集车,有效实现了垃圾日产日清,真正实现了垃圾不落地,有效避免了垃圾池的二次污染。②大大节省了费用。户用小垃圾桶,每个5元,160户的自然村只需800元,即,建设一处垃圾池的费用,足可给全村160户配备160个垃圾桶。也就是说,一个自然村节省出建设15处垃圾池的费用12000元。③密切了村干部、保洁员与群众的关系。对于村干部的保洁宣传,对于村干部每天督促检查村庄环境卫生的举动,对于保洁员每天定时挨家挨户上门收集,农户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逐渐认可村干部和保洁员的辛勤劳动,村干部是为民服务的村干部,保洁员是大家尊敬的保洁员,村干部、保洁员和群众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如此的关系,每人每月1元钱的保洁费,群众自愿上交。
4.保洁员上门收集垃圾需要的硬件——垃圾箱体
上门收集需要硬件——垃圾箱体作支撑。垃圾箱体和保洁员的配备需要一对一地对应,即一个自然村配备一名保洁员、对应一个垃圾箱体,这非常符合农村的实际情况:①大多数保洁员年龄较大,拉运垃圾的平板车不宜太远的距离,一个村配备一个垃圾箱体就自然缩短了平板车的运送距离;②一名保洁员对应一个垃圾箱,各负其责,不存在扯皮的情况;③村庄不同,居住人口数量也不同,不同村的保洁员每个月应该收集几箱垃圾,事先已经根据该村的常住人口已经作过计算,保洁员对应垃圾箱,便于计算保洁员的工作量,进而便于计算保洁员的工资。
三、“每人每月一块钱”的收费机制及“3个一块钱”资金保障机制
沛县成功实施了“每人每月一块钱”的收费机制及“3个一块钱”资金保障机制。
1.是否需要收取保洁费
有人认为农村垃圾处置属于公共服务的范畴,应该由政府买单。这种思路未免片面。如果村民不缴纳保洁费,一些村民甚至会错误地认为,清理垃圾、保护环境是公家的事情,与自己无关。所以,如果不收保洁费,老百姓对于保护环境会缺乏责任感。虽然村民缴纳的保洁费只是象征性地每人每月一块钱,但是,只要村民付出了,就会产生责任意识:处置垃圾要付费,为自己的环境污染付出代价,要爱护环境,要尊重保洁员的劳动;同时,村民还会产生监督意识:监督村干部是否为村民服务了,监督保洁员是否上门收集垃圾了。
2.收取保洁费的依据
收取保洁费的依据——谁污染谁付费。保洁员为大家服务,对垃圾进行清运和处置,都要花费人力物力。农户产生垃圾,谁污染谁付费,治理农村垃圾,人人都负有责任,农户适度缴纳保洁费在情理之中,而且百姓容易接受。
3.收取保洁费的宣传口号
对于收交“每人每月一块钱” 保洁费的宣传,沛县的镇村干部宣传得让老百姓非常容易接受:
少吃一块雪糕,省出一个月一个人的保洁费;
少吸一包孬烟(三四元),省出一个月一家人的保洁费;
少吸一包好烟(四五十元),省出一年一家人的保洁费。
宣传标语是:“每人每月一块钱,村庄垃圾全清完”。
4.实施“3个一块钱”资金保障机制
农村垃圾处理需要设施建设、垃圾清运、人员工资等多项经费支出,如没有长效投入机制,农村垃圾处理将成为短期行为。农村垃圾集中处理,需要政府财政每年在预算中拨出专项经费,提供主要资金保障。对于垃圾收运的运转费用,沛县实施“3个一块钱”资金保障机制:与村民缴纳“每人每月一块钱”相对应,县财政、镇财政各配套同样数目的资金。通过“3个一块钱”多元化资金的投入,垃圾收运各个环节的资金有了保障,镇村干部、保洁员、村民等等对此举非常赞成。
四、各环节人员的责任机制
在逐步探索的过程中,沛县农村垃圾治理的每一个环节,逐渐明确了责任主体。
1.垃圾产生者——农户的责任明确
垃圾产生者是有名有姓、独门独院的农户,农户要按照村里的约定俗成承担责任和义务:不可随意把垃圾乱丢在门口的坑塘内或其它地方,要在晚上临睡前把小垃圾桶放院子门外。如果哪一户乱丢乱倒垃圾,在熟人社会的农村,保洁员和村干部容易找到该户,能够说得该户不好意思再乱丢乱倒。
2.垃圾收集者——保洁员的责任明确
次日一早保洁员挨家挨户上门收集垃圾,用平板车装满后填进垃圾箱,一名保洁员对应地负责一个垃圾箱体。对于不按村里的规定放桶者或者乱倒垃圾者,保洁员会上门说服,因为熟人社会的农村,农户看重的是面子。所以保洁员既负有保洁的主要责任,也负有监督村民讲卫生讲文明的责任。
3.环卫监督者的责任明确
以沛县朱寨镇为例,该镇的环卫督查人员,对全镇107个自然村每周督查一遍;每个行政村都设有环卫专干,由一名村干部兼任,环卫专干监督保洁员和乱丢垃圾的农户。农户的眼睛是雪亮的,所以农户同时也反向监督环卫专干和保洁员的工作责任心情况。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说,镇环卫督查人员是监督者,村干部是监督者,保洁员和农户也是监督者,监督者的责任明确。
五、督查评比奖惩的考核机制
常态化的督查管理机制是确保农村垃圾处理工作长效性化的重要保障。这需要县、镇、村均制订相应的监管工作体制,把农村垃圾处理纳入到农村基层组织的工作程序中,使其成为农村干部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明察暗访、随机抽查等方式,对农村垃圾处理情况进行督导检查,逐级考核,把考核情况与评优树先、资金补助相连。
在垃圾治理成效的结果评比上,沛县形成了“县对镇、镇对村、村对保洁员”三级督查考核奖惩的评比机制,辅以每年500余万元的县奖补资金,营造了镇与镇之间、村与村之间、保洁员与保洁员之间争先创优的氛围。
1.县对镇考核
沛县抽调专门人员,组成督查考核组,分批次、分阶段督查考核了全县所有镇区场的1329个自然村。2013年全年的督查考核,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13年3月,明查了每个镇区场1/3的自然村;第二阶段为2013年6月,明查了每个镇区场第二批1/3的自然村;第三阶段为2013年9月,明查了每个镇区场第三批1/3的自然村;第四阶段为2013年12月,暗访了每个镇区场原来三次督查中存在严重问题的自然村。每一阶段督查考核结束后,联合督查组把督查考核的结果,按照分值排出名次发放到各镇区场;同时把各镇村堆放垃圾的照片做成幻灯片,县主要领导带领各镇区场的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集中开会观看幻灯片,幻灯片上垃圾成堆的场景让各镇区场的领导大受震动,会后,各镇区场及时整治,效果明显。
2.镇对村考核
各镇区场陆续也成立了农村环境整治督查室,镇督查人员检查自然村时,每发现一处垃圾,当场拍照扣一分。镇对每月考核优秀的村(每月扣分少于10分的)给予200元奖励,对每月考核不合格的村(每月扣分大于40分的)责令限期整改,并扣村支书及村环卫专干各100元。
环卫专干一般由村干部兼任,平均每月补助200元。完成垃圾收集量,且在镇督查中扣分低于10分的村环卫专干,又会额外获得200元的奖励。环卫专干每天骑电动车到村里转转,看看保洁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提醒保洁员,同时给农户宣传不乱丢垃圾、养成良好的保洁习惯。环卫专干还负责本村保洁员的工资统计,镇里核算后打卡发放给保洁员。之后,镇对村督查时,就有对保洁员工资发放情况的督查核实(向保洁员亲自核实)。
3.镇村对保洁员的考核
保洁员工资的核定科学合理。保洁员工资核定的主要依据是服务人口的多少,而不搞平均主义。不同村庄的保洁员每个月应该收集几箱垃圾,事先根据该村的常住人口已经作过计算。在正常垃圾收集量之外,每多收集一箱体垃圾,保洁员额外得到30元。平常,镇对村的督查,村对保洁员的监督,村庄内的保洁程度,也是奖惩的依据。总之,服务的户数越多,平常村庄内保洁的效果越好,保洁员的工资就会越高。这充分体现了多劳多得、优绩优酬。
对于农村垃圾收运中涌现出的先进分子,各镇区场都采取了开大会表彰的方式。例如,2013年4月8日,朱寨镇开大会表彰了10个自然村的10名“优秀保洁员”,已经劳作了大半辈子的保洁员,为群众保洁竟能披红戴花上台领奖,让他们很受鼓舞。
六、对于农村垃圾收运机制的理论思考
沛县上述收运机制刚刚成型,需要巩固和深入运行一两年之后才能稳定下来。一些先进镇村运行得比较成功,一些镇村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但根据先进镇的实践,上述运转机制是符合沛县实际情况的、行之有效的运转机制。下面对上述收运机制作理论分析。
1.内部关系。四大收运机制之间的内部关系:上门收集是整个垃圾运行机制中基础性的环节,上门收集有力促进了一块钱收费机制的落实,上门收集和收费又强化了各环节人员的责任意识。考核标准是个指挥棒,考核是对收集、收费、责任的结果评价,将反作用于上述三大机制。四大机制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联系非常紧密,任一环节都不可或缺。
2.运行的特点。①沛县垃圾收运机制运行最显著的特点是创新性。上门收集具有创新性。当大多数人用常规性的思维想事情(认为,只要搞垃圾收运,就需要建设垃圾池)的时候,沛县开始了上门收集的新收集办法,而且非常奏效,保洁效果明显,节省了建设垃圾池的大笔费用,还有力促进了“每人每月一块钱”收费机制的实施。“每人每月一块钱”的收费机制具有创新性。钱不多,老百姓容易接受,还能让老百姓产生责任意识和监督意识。②设计合理,便于操作。沛县各镇村的实践表明,四大机制的设计合理,便于操作。
3.推进动力。从沛县多个村的实践来看,三个方面的“自觉”是推进垃圾收运机制的动力:村民对自身生活环境的关切是推进垃圾收运机制的根本动力;上级党委政府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实行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是推进垃圾收运机制的外在导向;村两委顺应来自上下的共同要求是推进垃圾收运机制的必然选择。
4.性质。农村垃圾收运机制是有力推进农村环境整治的制度性设计,既是一种制度,又是一种实际工作方法,体现了鲜明的机制创新特点;它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有效途径,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体现。
(作者简介:魏垂敬,男,1973年2月生,全日制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副研究员,沛县人民政府督查室干部。沛县政协委员。)
来源:第八届县乡干部论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